發改委當然有自己的理由,包括符合國家食品包裝用具相關標準、可回收再利用、國際上許多國家和地區一直在使用、可以節約石油資源、廢棄物回收體系逐步建立等。總之,當時“禁”的環境和現在“解禁”的環境已是大大不同,禁與不禁都有理由;蛟S,發改委還應該再補上一句,為這天天加班加點。
既然理由這么充足、振振有詞,為什么不光明正大地辯一辯,好讓老百姓廣泛科普一下,增加對政策的認同感和信任感呢?
發改委進一步解釋,在解禁之前,征求了環保部等多個部門的意見以及協會、專家的意見,各方達成了一致意見。有關部門正在抓緊進行生產許可管理、行業準入、回收體系建設、環境保護和監督執法等相關方面的準備工作,確保實現發泡餐具條目調整的平穩過渡和順利實施。
征求再多的意見,也是閉門造車的會議,拒絕接受民意的檢驗。悄悄的進村,打槍的不要,上演了一輪又一輪。如此,專家的專業判斷就難以讓公眾信服,因為其很可能是“打哪指哪”,而不是“指哪打哪”。同樣,為什么解禁發泡餐具的事情能夠快刀斬亂麻,而許可準入、環保、監管等確保環境不受污染、健康不受威脅的準備工作就可以放在后面蹺起二郎腿慢慢來,程序如此不透明且令人狐疑,傳聞中那不清不楚的450萬公關費,想必很多人是寧可信其有了。誰知道這 450萬是怎么公關的,合法的?擦邊球?違法的?還是齷齪的?
在很多問題上,民意之所以洶洶,因為僅僅依靠自己的常識,就可判斷一件事情的是非曲直。比如盲人自己把自己打傷然后跳進河里栽贓城管,不用問專家,人們就覺得這不靠譜。但常識之外還有專業,后者恰恰是自媒體時代每一個擁有麥克風的網民所不能精通和盡通的?上У氖,太多的所謂專家變成政策的應聲蟲,只告訴你政策的好處在哪,卻不說政策的副作用在哪,讓專業的公信力大打折扣。于是,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正在滋生:屌絲不待見專家,專家也瞧不上屌絲,專業素質和常識共識長期擰巴,社會缺乏一個誠信的基礎,缺乏一個心平氣和的理性環境,這都是我們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本。這成本,已經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已露尖尖角。
最后,照例會有媒體給消費者支招,告訴他們如何分辨偽劣發泡餐盒,比如聞起來氣味刺鼻,比如輕輕一撕就會破,等等。做中國的消費者真是太難了,什么都得略懂一些,什么貓膩都能甄別出來。你要不是一本百科全書,都不好意思說在中國吃過喝過。周星馳在電影里有一句經典臺詞:其實,我只是一個演員。其實,我們也只是一個消費者,而不是想成為福爾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