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一年的虧損后,玻璃企業的庫存量明顯低于往年和正常水平,再加上市場需求開始增大,使得玻璃產品價格普遍上漲。
盡管玻璃企業普遍看好2013年的行業前景,但由于玻璃產能嚴重過剩,而國內房地產調控政策仍然沒有放松跡象,因此,業內普遍認為,玻璃行業僅僅是迎來了“短暫的春天”,要想走出產能過剩的困局,創新才是唯一的出路。
玻璃市場量價齊升
“從2月下旬開始,我們已經數次調高5毫米浮法玻璃的出廠價,由原來的1400元/噸提高到1460元/噸,平均每噸上漲了60元。目前,公司出貨量逐漸增大,庫存趨于正常。”近日,江蘇華爾潤集團有限公司一位劉姓負責人表示。
事實上,江蘇華爾潤集團有限公司的情況并非個例。
在經歷了漫長的“寒冬”之后,玻璃行業終于迎來了“小陽春”,企業的日子總算要好過起來了。在近一兩個月時間里,不少玻璃生產廠家紛紛提高玻璃出廠價,且出貨量較大、庫存壓力逐步減小。
統計數據顯示,自2月下旬以來,北京、秦皇島、西安、上海、廣州4毫米玻璃均價為68.3元/重量箱,環比上漲1.8元/重量箱(重量箱為玻璃行業的計量單位,1重量箱為50千克)。
上述企業負責人表示,需求增大和庫存減小是推動玻璃價格上行的主要原因。從需求的角度看,隨著天氣轉暖,南方地區的加工企業都已經開工,北方地區的加工企業陸續開工,全國各地需求的季節性復蘇比較明顯;從供給來看,目前,玻璃企業的庫存量明顯低于往年和正常水平,華南地區的庫存量為正常的六成,華東地區為正常的八成~九成,華北地區相對正常。
回暖基礎尚不穩固
雖然目前玻璃行業出現了“小陽春”,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只是非典型繁榮,行業回暖基礎還不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