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風電設備、光伏電池、多晶硅等多個行業開工率普遍不足75%,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其中,水泥行業開工率約 73%,多晶硅、光伏電池行業開工率分別只有35%和57%。”3月8日,全國政協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做客節目時說。當天,他分析了包括建材行業在內的工業產能過剩問題,并給出了具體建議。
四大原因
導致建材業產能過剩
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日前表示,產能過剩在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傳統行業尤為突出。國際上一般認為這些行業產能利用率為80%~85%是合理的,但中國這些行業的產能利用率約為70%~75%。
工信部2月公布的信息顯示,我國建材行業產能過剩勢頭尚未被遏制住。2012年底,全國水泥、平板玻璃產能分別達30億噸、10.4億重量箱,行業產能利用率分別降至72.7%、68.3%。截至2012年12月,水泥制造業存貨價值790億元,同比增加1.8%;磚瓦、石材等建筑材料制造業存貨價值590 億元,同比增加15.7%;玻璃制品制造業存貨價值319億元,同比增加15.8%。
對包括建材行業在內的產能過剩問題的成因,李毅中總結了以下四點:首先,行業整體技術水平不高是造成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目前過剩的都是落后生產能力,不是先進生產力過剩。其次,企業決策者和經營者水平不高,決策機制和經營機制落后也是造成產能過剩的原因。很多企業沒有嚴格、科學、民主的決策程序,決策草率,盲目投資,導致了目前普遍存在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問題。再其次,從社會層面看,市場供求信息傳達有誤。有些市場供求信息是扭曲的、片面的、帶有一定誤導性的。經濟過熱的時候,有些產品能夠賣出去,生產者就覺得市場前景不錯,還可以繼續生產。最后,部分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增長速度,再加上本身決策水平低,決策機制不健全,其投資立項具有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