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出臺的房地產調控政策一個接一個,看起來招招見血,卻始終未能根本扭轉房價居高難下的局面。為什么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早已被證明為最具動員力的政府,卻在房地產調控方面遲遲未能展現應有的高水準?
在今日中國諸多棘手經濟難題中,“收入差距擴大”和“房價高企難下”無疑是最具符號意義的兩大命題。近日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再鮮明不過地體現了這一點。
上述兩大命題均可歸結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福利效應低下或曰未能形成有效覆蓋?墒钦l都明白:如果這些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不僅嚴重影響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更有可能觸發系統性經濟與社會風險。
沒人能否定近十年來中國在做大經濟與財富蛋糕方面的能力。例如,2003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折合成美元是1.4萬億美元,而到2012年已變成8.3萬億美元,差不多相當于十年前的六倍;在財政收入方面,2003年是2.17萬億元,2012年是11.72萬億元,幾乎也是十年前的六倍。但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成績卻有待提高,2003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472元,201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4565元,十年間只增長了兩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則更差。
可以說,這十年間收入分配格局向政府和企業尤其少數富人的傾斜趨勢一直在擴大,可供普通民眾分配的最終財富不多,民眾消費能力與消費欲望始終難有實質性改觀。偏偏民眾消費產品還高度市場化,尤其是作為重要消費對象的住房,價格高度市場化,形成了民眾實際購買力與居高難下的房價之間的巨大落差。以指標城市為例:從2003年12月至2012年12月,京、滬、穗三大城市房價分別上漲了365%、341%和261%。
而這期間,國家出臺的房地產調控政策一個接一個,看起來招招見血,卻始終未能根本扭轉房價居高難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