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節能家電價格要比普通家電高出許多,但隨著消費者節能環保意識的提高,節能與否已然日漸成為消費者選購家電的重要標準。然而不斷爆出的能效虛標事件卻極大地傷害了消費者選購節能家電的積極性。春節剛過,上海質量技術監督局公布的抽檢結果顯示眾多品牌存在能效虛標問題,而且多個知名品牌赫然在列,更讓消費者對節能家電消費無所適從。
上海質監局:
節能家電存在能效虛標
今年春節前,上海質監局對在上海生產和銷售的家用洗衣機共抽查了17個批次,經檢驗,有5批次不合格,包括松下、小鴨、LG、威力和康佳等品牌。其中松下、康佳和威力均在能效等級方面出現不合格的情況,被判定質量問題嚴重。
而在冰箱和電視的抽查中,威力、同方和長虹等企業的產品也在能效等級方面存在不合格的情況,其中,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款3D32A4000iV規格的產品、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款LE-39TX3900產品均因能效等級不合格被判定質量問題嚴重。
針對多家知名企業產品被查出存在能效虛標的問題,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與正在實施的節能補貼政策相關。專家認為,能效虛標行為的違法成本低廉,有的企業通過能效虛標,將消費者節能意愿轉化為銷售利益。
企業辯解:
能效問題與騙補無關
雖然質檢部門的抽查結果顯示企業存在能效虛標問題,業內也指責存在騙補,但是抽查結果一公布,幾乎沒有一家企業承認存在問題,而是紛紛通過各種途徑撇清自己,稱所檢產品并非節能補貼中標產品。
松下(中國)有關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稱公司正在調查原因,但強調抽查有問題的產品并不是節能補貼產品?导严嚓P負責人也強調抽查有問題的產品不是節能補貼產品,并表示經復查,該公司已獲得“復查合格”的認定。冰箱和洗衣機均有產品被認定為不合格的威力也回應抽查的產品不屬節能補貼產品型號,“是即將要淘汰的老款機”。長虹方面表示,在年前進行的國家抽查檢測中,其被抽檢的13款產品100%滿足節能惠民備案指標,暗指上海抽查的產品不在節能補貼產品范圍之內。LG相關負責人則對記者表示,上海質監局的抽檢報告于1月10日轉至江蘇省質監局,抽樣檢測于2月7日完成,該公司于2月18日取得最終檢測報告,在已取得的最終檢測報告中,LG洗衣機各項檢測結果均符合國家標準。
專家觀點:
企業自檢備案制度有漏洞
盡管沒有企業承認能效虛標,更沒有企業承認騙補。但是,目前實行的能效等級企業自我聲明的制度,卻為一些不法的企業虛標能效提供了便利!赌茉葱蕵俗R管理辦法》規定,能效標識制度采取“生產者或進口商自我聲明、備案,政府有關部門加強監督管理”的運行模式,生產廠家自行遞送樣本參加檢測,對檢測者是不是第三方機構也并沒有做硬性規定,有能力的企業可以在企業實驗室進行檢測。正因為如此,能效虛標已成家電行業的潛規則。
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魯建國認為,家用電器出現能耗虛標現象,這其中除了個別負責檢測能效的實驗室欺上瞞下外,也因為有些檢測單位或實驗室硬件設備不達標。有的企業可能利用檢測誤差在能效等級的臨界值上做文章,例如將2級能效標為1級能效,不過能效虛標的問題在中小家電企業和中低端家電中較為多見,一些小企業根本就不知道能效標識是怎么回事,亂標、瞎標的行為也是存在的。
以洗衣機為例,洗衣機行業內的洗凈比、能效等級虛標現象比較普遍。因為洗衣機的洗凈比、耗電量、耗水量三個指標之間是相互制約的,更重要的是對違規行為的監管、處罰力度不足。被查出虛標后,往往只是公布一下,并沒有重金處罰。去年開始實施的節能產品惠民政策,補貼執行很嚴格,虛標不一定都是為了騙補,主要是為了賣得好、賺更多錢,因為要真正提高性能,需要投入更好的材料和更高的成本。
不過隨著企業對實驗室建設的重視和監管力度的加強,能效虛標問題已有所改觀,在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去年的檢測數據中,產品合格率已較2009年有很大改觀,整體來看,低價產品出現能效虛標的概率更大。
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秘書長徐東生指出,不能通過幾次抽檢就輕易判斷企業虛標能效等級是為了騙補。抽查中發現能效虛標是發展中的問題,主觀上故意虛報的應嚴肅處理,當然也有檢測中出現誤差的情況。
歷史回顧:
能效虛標讓企業深陷騙補疑云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能效虛標在業內一直存在,尤其是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實施以來,能效虛標甚至發展為行業潛規則,飽受詬病。而一些企業在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實施之后,為了達到補貼要求,一再更改能效備案信息,也讓很多消費者在選購時無所適從。
以彩電為例,只有能效指數達到1.7以上才能享受節能補貼,但是很多企業的產品在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實施之前的備案指數只有1.4,達不到補貼的要求,于是,在政策實施以后,不少企業紛紛將之更改為1.7,導致被指責為騙補。
前不久,記者在中國能效標識網上看到,節能產品惠民政策實施以后,海爾生產的多款平板電視突擊變更產品能效備案信息。而創維入選節能補貼的110個型號的平板電視中,有38個型號產品被突擊更改了能效備案信息。
對于外界懷疑的企業更改能效備案信息的問題,企業也有自己的理由。創維集團彩電事業本部總裁劉棠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承認確實更改過能效指數,但他認為這是因為在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實施以前,彩電企業為省麻煩,普遍將實測能效指數高于1.4的產品全部標為“≥1.4”,“因為在沒有補貼之前,達到1.4即為 1級能效,指數再高也沒有意義。”劉棠枝指出,節能補貼政策的出臺打破了這一平衡,僅“≥1.4”不能享受補貼,“這樣企業又將實測出來的數據重新申請更改上去,希望符合要求的產品能獲得補貼,也就有了能效指數更改”。劉棠枝表示:“據此得到騙補的指責,結論下得早了點。”
海爾相關負責人也表示,海爾之所以對同一型號產品做了三次更改,原因是該產品報備1.5的能效等級是節能補貼發布之前的備案,業內普遍存在,是允許的。海爾通過產品技術優化達到1.7能效標準后,又重新報備,但沒有批量上市。
通過創維和海爾的解釋可以發現,一種解釋是“將實測的數據還原”,另一種解釋則是“技術優化,產品能效得到升級”。不過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在目前我國能效指數主要以“自我聲明”方式的情況下,缺乏監管必然會傷害行業公信力,同時也傷害了企業和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