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成熟的市場、成熟的企業,是不會把競爭的手段鎖定于價格上的,價格也不會成為企業之間競爭的惟一籌碼。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價格戰”便開始頻繁出現在家電企業之間,一度達到白熱化、血腥化的地步,家電行業一度面臨全行業虧損的危險。
盡管冷靜下來以后,大規模的價格搏殺沒有再出現,但是,家電行業也步入了“微利時代”。據報道,目前,大家電彩電、冰箱等產品平均毛利率已只有15%-20%,品牌溢價能力較高的企業也只有20%-30%。家電行業整體毛利率為24.95%。大部分家電企業毛利率低于行業整體。
市場經濟下,價格確實是最重要的競爭手段之一。采取一定的降價策略,確實能夠引起消費者的關注和重視,并贏得更多的市場份額。但是,不能一味地降價,甚至是惡性降價。因為,如果降價的幅度超過了企業可承受的幅度,那么,企業很可能會在偷工減料、降低質量標準、弱化服務功能等方面“彌補”。最終,不僅消費者利益會受到影響,企業的信譽、形象等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事實上,一個成熟的市場、成熟的企業,是不會把競爭的手段鎖定于價格上的,價格也不會成為企業之間競爭的惟一籌碼。凡是國際知名企業、知名品牌,從來不在價格上做文章,也不動輒與其他企業打“價格戰”。
雖然中國的家電企業“價格戰”打得轟轟烈烈,但是,那些國際知名企業和知名品牌,很少加入到中國企業的“價格戰”之中,而是繼續自己的經營策略和經營方針。更重要的,它們也沒有因為中國企業之間的“價格戰”而影響銷售、影響市場。
實際上,中國的家電產品,早就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但是,就是因為中國的家電企業,只會打售前“價格戰”,而不注重品牌培育、形象塑造和售后服務,結果,使原本可以與國際知名企業、知名品牌競爭的優勢完全失去了,甚至淪落為低劣產品的“代名詞”。
據悉,目前中國家電產品的市場返修率正在呈逐年上升趨勢,這應當不是技術方面的原因。就在于中國家電企業為了應對“價格戰”帶來的毛利率過低,而成本上升因素過多,不得不降低產品的質量標準,降低服務水平。或者說,這些年來,中國的一些家電企業,并沒有在生產工藝、生產技術方面有提高、有創新,而是大大退步了。
中國的家電企業,不能只會打“價格戰”。“價格戰”只會讓中國的家電企業創新能力越來越低、服務水平越來越低、市場競爭力越來越弱。這一點,必須引起中國家電企業的重視和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