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產業轉移已成為紡織企業實現產業提升的重要措施。在國家有關政策指引下,中西部各地積極出臺地方支持政策,加快以園區為主的承接載體建設。為了解近幾年我國中西部地區承接紡織產業轉移的基本情況,分析當前產業轉移和產業承接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今年以來,工信部消費品司會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紡織產業轉移工作辦公室,對全國具有代表性的15個中西部地區開展了承接紡織產業轉移情況調查,并于5月中旬召開全國紡織產業轉移工作交流大會,總結經驗,提出下一步推進產業轉移的工作要求。本報推出“關注產業轉移”專題報道,力爭從不同角度分析紡織產業轉移工作的經驗教訓,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鑒。
棉紡織:產業轉移的主力軍
“十一五”期間,優化區域產業布局成為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各項政策的引導下,紡織工業加速向中西部轉移。其中,棉紡織業由于資金、技術門檻較低,對勞動力成本敏感度高,對原料的依賴性強,成為優先轉移的行業。
有資料顯示,在紡織業轉移項目中,棉(麻)紡織占40.8%。2010年、2011年中西部地區紗產量分別增長18%和20.6%,比全行業平均水平高出4.3和8.2個百分點。2011年,江西、四川、山西、湖北、安徽、吉林六省紗產量增速超過20%,中西部地區紗、布產量占全國比重分別達39%和24.2%,比2009年提高了5.3和3.5個百分點。
產能轉移形式多樣省內西部各有千秋
歸納我國棉紡織產能轉移的整體情況,可以概括為三種轉移模式:第一種是省內轉移;第二種是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第三種模式是向周邊如東南亞國家轉移,目前我國棉紡織產能向國外轉移數量不多。
國內轉移模式代表地區為山東、江蘇以及福建等沿海省市。山東棉紡織產能以“退城進園”形式轉移,依據地區政府產業發展規劃的要求,通過建立產業園區、整合產業鏈形成產業集聚地。如山東省夏津縣紡織工業園按照“規劃先導、特色發展、產業聚集、鏈條延伸”的發展思路,承接紡紗、織布、印染、服裝加工和針織化纖五大產業入區,園區建成后將形成棉紡120萬錠、織機3000臺、15條以上印染生產線、服裝和針織加工5000萬件的生產能力,形成魯西北最大的棉紡織產業聚集園區。
江蘇省內轉移表現為蘇南向蘇北轉移。如江蘇省睢寧寧江工業園就是由蘇南地區的無錫江陰市與蘇北地區的徐州睢寧縣合作共建的。
省內轉移模式的驅動因素是為平衡地區間經濟的發展,提高承接地人民生活水平,在轉移過程中,既滿足了行業對勞動力的大量需求,又能有效降低用地等生產成本,此外,承接轉移的這些城市地理位置優越,緊鄰市場,相比省外轉移,企業能快速反應,滿足市場需求。
向西部地區轉移以向新疆轉移為代表。新疆是我國最大的產棉區,棉花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3,棉紗、色織布市場開發潛力巨大。新疆石河子、阿克蘇等地是我國重要的棉紡織產業承接地,依托當地豐富的棉花資源和國家對紡織業的支持政策,內陸棉紡織企業紛紛向新疆地區轉移。阿克蘇紡織工業城項目主要包括棉紡、機織、針織、化纖等,一期規劃建設300萬錠棉紡規模。一期項目實施后,可年產各類棉紗38萬噸,機織布3.2億米,針織布3.6億米,化纖產品15萬噸。目前,阿克蘇紡織工業城(開發區)入駐80余家企業。其中浙江華孚集團、雅戈爾集團、立天集團、海安聯發等企業是我國紡織行業500強企業。
安徽、河南以及江西等中部省份以其廣闊的土地資源和較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成為中部地區棉紡織產能承接地。如河南省扶溝縣立足資源優勢,搶抓東西部紡織產業轉移機遇,強力招商引資,一批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紡織企業落戶扶溝縣紡織工業園區。2004年4月,“中方紡織工業園”一期工程在扶溝縣開建。2005年3月,“中方紡織工業園”10萬紗錠工程開工。目前“中方紡織工業園”首期工程已投入生產經營,形成了每年3萬噸皮棉加工能力、10萬噸棉花交易規模、10萬錠精梳棉紗生產能力。2008年,扶溝縣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優質棉花生產加工示范基地縣”、紡織工業園區被河南省中小企業局認定為“河南省紡織重點產業集群”;2010年經工信部同意河南省工信廳批準扶溝縣產業集聚區為“河南省承接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示范區(試點)”。
河南太康是全國棉花生產百強縣,素有“銀太康”之稱。太康縣紡織產業有30多年的歷史,具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同時,有著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依托棉花資源和人力資源優勢,太康縣規劃了通泰紡織產業園,全力承接全國著名“紡織之鄉”江蘇南通等地的紡織產業轉移。2010年9月,利用多年與南通建立的棉紡貿易關系,太康與南通達成投資2.3億元的通泰紡織10萬紗錠、2.1億元的鴻圖紡織10萬紗錠、4.3億元的萬利源20萬紗錠高精梳紗等項目。
企業發展地區繁榮合作各方共創雙贏
無論省內、省外轉移還是國際轉移,棉紡織產能總是趨向于土地造價成本低、勞動成本廉價以及人民生活水平較低的地區,因而推動了承接地經濟發展。
河南扶溝縣產業集聚區紡織工業園區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形成了以規;藁ㄓ唵、精細化棉花加工、電子化棉花物流、高品質精梳棉紗、織布、印染為鏈條,以國內、國際市場為依托,形成了河南省富有地域特色和紡織行業優勢的產業化格局。
棉紡織企業向原料豐富、勞動力充沛的大省或地區轉移,不但可保障企業有充足的原料供應,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例如,河南中方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充分利用扶溝縣全國重點產棉縣的優勢,建設了2萬畝中長絨棉國家標準化示范種植基地,僅中長絨棉這一項,公司棉紗成本就大大低于其他企業,同時棉紗品質得到了保障,產品具有極強的市場競爭力。
《中國棉紡織行業“十二五”發展研究報告》指出,“十二五”期間,棉紡能力要向具有資源和勞動力支撐的中西部地區轉移。新疆自治區棉紡錠規模將達800萬錠,棉花加工量達100萬噸。中部地區如河南、湖北、河北、江西、湖南等,以承接產業轉移為主,加快存量資產的優化升級。“十二五”期間,棉紡織工業要加快高新技術裝備改造傳統行業步伐,加大清梳聯、自動絡筒機、帶集體落紗的細紗機長車、細絡聯、粗細絡聯、無梭織機等自動化設備在棉紡織行業的應用,到2015年,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10%以上。
棉紡織:產業轉移的主力軍
“十一五”期間,優化區域產業布局成為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各項政策的引導下,紡織工業加速向中西部轉移。其中,棉紡織業由于資金、技術門檻較低,對勞動力成本敏感度高,對原料的依賴性強,成為優先轉移的行業。
有資料顯示,在紡織業轉移項目中,棉(麻)紡織占40.8%。2010年、2011年中西部地區紗產量分別增長18%和20.6%,比全行業平均水平高出4.3和8.2個百分點。2011年,江西、四川、山西、湖北、安徽、吉林六省紗產量增速超過20%,中西部地區紗、布產量占全國比重分別達39%和24.2%,比2009年提高了5.3和3.5個百分點。
產能轉移形式多樣省內西部各有千秋
歸納我國棉紡織產能轉移的整體情況,可以概括為三種轉移模式:第一種是省內轉移;第二種是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第三種模式是向周邊如東南亞國家轉移,目前我國棉紡織產能向國外轉移數量不多。
國內轉移模式代表地區為山東、江蘇以及福建等沿海省市。山東棉紡織產能以“退城進園”形式轉移,依據地區政府產業發展規劃的要求,通過建立產業園區、整合產業鏈形成產業集聚地。如山東省夏津縣紡織工業園按照“規劃先導、特色發展、產業聚集、鏈條延伸”的發展思路,承接紡紗、織布、印染、服裝加工和針織化纖五大產業入區,園區建成后將形成棉紡120萬錠、織機3000臺、15條以上印染生產線、服裝和針織加工5000萬件的生產能力,形成魯西北最大的棉紡織產業聚集園區。
江蘇省內轉移表現為蘇南向蘇北轉移。如江蘇省睢寧寧江工業園就是由蘇南地區的無錫江陰市與蘇北地區的徐州睢寧縣合作共建的。
省內轉移模式的驅動因素是為平衡地區間經濟的發展,提高承接地人民生活水平,在轉移過程中,既滿足了行業對勞動力的大量需求,又能有效降低用地等生產成本,此外,承接轉移的這些城市地理位置優越,緊鄰市場,相比省外轉移,企業能快速反應,滿足市場需求。
向西部地區轉移以向新疆轉移為代表。新疆是我國最大的產棉區,棉花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3,棉紗、色織布市場開發潛力巨大。新疆石河子、阿克蘇等地是我國重要的棉紡織產業承接地,依托當地豐富的棉花資源和國家對紡織業的支持政策,內陸棉紡織企業紛紛向新疆地區轉移。阿克蘇紡織工業城項目主要包括棉紡、機織、針織、化纖等,一期規劃建設300萬錠棉紡規模。一期項目實施后,可年產各類棉紗38萬噸,機織布3.2億米,針織布3.6億米,化纖產品15萬噸。目前,阿克蘇紡織工業城(開發區)入駐80余家企業。其中浙江華孚集團、雅戈爾集團、立天集團、海安聯發等企業是我國紡織行業500強企業。
安徽、河南以及江西等中部省份以其廣闊的土地資源和較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成為中部地區棉紡織產能承接地。如河南省扶溝縣立足資源優勢,搶抓東西部紡織產業轉移機遇,強力招商引資,一批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紡織企業落戶扶溝縣紡織工業園區。2004年4月,“中方紡織工業園”一期工程在扶溝縣開建。2005年3月,“中方紡織工業園”10萬紗錠工程開工。目前“中方紡織工業園”首期工程已投入生產經營,形成了每年3萬噸皮棉加工能力、10萬噸棉花交易規模、10萬錠精梳棉紗生產能力。2008年,扶溝縣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優質棉花生產加工示范基地縣”、紡織工業園區被河南省中小企業局認定為“河南省紡織重點產業集群”;2010年經工信部同意河南省工信廳批準扶溝縣產業集聚區為“河南省承接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示范區(試點)”。
河南太康是全國棉花生產百強縣,素有“銀太康”之稱。太康縣紡織產業有30多年的歷史,具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同時,有著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依托棉花資源和人力資源優勢,太康縣規劃了通泰紡織產業園,全力承接全國著名“紡織之鄉”江蘇南通等地的紡織產業轉移。2010年9月,利用多年與南通建立的棉紡貿易關系,太康與南通達成投資2.3億元的通泰紡織10萬紗錠、2.1億元的鴻圖紡織10萬紗錠、4.3億元的萬利源20萬紗錠高精梳紗等項目。
企業發展地區繁榮合作各方共創雙贏
無論省內、省外轉移還是國際轉移,棉紡織產能總是趨向于土地造價成本低、勞動成本廉價以及人民生活水平較低的地區,因而推動了承接地經濟發展。
河南扶溝縣產業集聚區紡織工業園區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形成了以規;藁ㄓ唵、精細化棉花加工、電子化棉花物流、高品質精梳棉紗、織布、印染為鏈條,以國內、國際市場為依托,形成了河南省富有地域特色和紡織行業優勢的產業化格局。
棉紡織企業向原料豐富、勞動力充沛的大省或地區轉移,不但可保障企業有充足的原料供應,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例如,河南中方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充分利用扶溝縣全國重點產棉縣的優勢,建設了2萬畝中長絨棉國家標準化示范種植基地,僅中長絨棉這一項,公司棉紗成本就大大低于其他企業,同時棉紗品質得到了保障,產品具有極強的市場競爭力。
《中國棉紡織行業“十二五”發展研究報告》指出,“十二五”期間,棉紡能力要向具有資源和勞動力支撐的中西部地區轉移。新疆自治區棉紡錠規模將達800萬錠,棉花加工量達100萬噸。中部地區如河南、湖北、河北、江西、湖南等,以承接產業轉移為主,加快存量資產的優化升級。“十二五”期間,棉紡織工業要加快高新技術裝備改造傳統行業步伐,加大清梳聯、自動絡筒機、帶集體落紗的細紗機長車、細絡聯、粗細絡聯、無梭織機等自動化設備在棉紡織行業的應用,到2015年,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