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產品質量“國家免檢”稱號在地板行業如同雨后春筍般迅猛發展,這本來是政府部門對地板行業蓬勃發展認可和信心的充分體現,但很多獲此榮譽的地板廠家因此一勞而永逸,導致這種看似欣欣向榮之態從某種程度上形同泛濫之勢,因為“泛濫”,所以“犯難”,原本是屬于中國地板行業內的最高榮譽,現在在很多人看來就如同家常便飯一樣司空見慣。尤其是近期的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導致食品行業的國家免檢被全部取消,從某種程度上說,人們對國家免檢產品已經產生了信任危機。作為地板行業的我們,如何捍衛地板產品“國家免檢”這一榮譽的至高無上,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燃眉之急!
對“免檢”知多少
國家免檢,其實只是企業產品的一個榮譽稱號,是指對符合規定條件的產品免于政府部門實施的質量監督檢查的活動。國家免檢一般由企業向所在地的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提出申請,有效期一般為三年。當然,并不是什么產品都可以通過國家免檢審核的,作為免檢產品及其生產企業應符合五條硬性的規定:1、企業必須具備獨立法人資格,有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其產品的質量長期穩定;2、產品市場占有率、經濟效益在本行業內排名前列;3、產品標準達到或嚴于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要求;4、產品經省級以上質量技術監督部門連續三次或三次以上監督檢查均為合格;5、產品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家產業政策。如果一家企業某種產品獲得了免檢資格后,在免檢有效期內,一是包括國家、省、市、縣各級政府部門在內,均不得對其進行質量監督檢查;二是在全國各個省均不得對其進行質量監督檢查;三是無論是生產領域,還是流通領域,均不得對其進行質量監督檢查。
如此看來,只要獲得國家免檢的產品是不是就真的像擁有了一塊“免死金牌”一樣神圣不可侵犯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據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制定了《產品免于質量監督檢查管理辦法》的規定,用戶、消費者有權對免檢產品進行社會監督,當免檢產品出現質量問題時,用戶、消費者可以向生產企業所在地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申訴和舉報,質監部門按照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有權進行查實、處理。
那么,國家為什么給這些優秀企業的優質產品頒發“免檢”的這塊“免死令牌”呢?其實設立這項制度的初衷可謂用心良苦,主要基于扶優扶強的考慮,以引導消費、促進出口、服務經濟為中心,緊緊圍繞國務院確定的經濟工作主旋律,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做貢獻。從國家職能部門的角度考慮,目的是為一些在行業內有較大規模的企業頒發免檢證書,不僅可以為企業提供自勵自律的平臺,鼓勵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同時也為企業減壓減負,創造一個良好、寬松的外部環境,有利于行業的整體發展。但是很多企業似乎并沒有心領神會國家的真正用意,將“國家免檢”作為其奮斗的目標,達到目標就停滯不前,整天將“免檢”的光環供頂于腦門之上,更有甚者,在產品的原料、生產等環節上做出了蠅營狗茍之事,為驅逐利益不擇手段!近期的奶粉事件就是再典型不過的例子了!
對“免檢”知多少
國家免檢,其實只是企業產品的一個榮譽稱號,是指對符合規定條件的產品免于政府部門實施的質量監督檢查的活動。國家免檢一般由企業向所在地的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提出申請,有效期一般為三年。當然,并不是什么產品都可以通過國家免檢審核的,作為免檢產品及其生產企業應符合五條硬性的規定:1、企業必須具備獨立法人資格,有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其產品的質量長期穩定;2、產品市場占有率、經濟效益在本行業內排名前列;3、產品標準達到或嚴于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要求;4、產品經省級以上質量技術監督部門連續三次或三次以上監督檢查均為合格;5、產品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家產業政策。如果一家企業某種產品獲得了免檢資格后,在免檢有效期內,一是包括國家、省、市、縣各級政府部門在內,均不得對其進行質量監督檢查;二是在全國各個省均不得對其進行質量監督檢查;三是無論是生產領域,還是流通領域,均不得對其進行質量監督檢查。
如此看來,只要獲得國家免檢的產品是不是就真的像擁有了一塊“免死金牌”一樣神圣不可侵犯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據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制定了《產品免于質量監督檢查管理辦法》的規定,用戶、消費者有權對免檢產品進行社會監督,當免檢產品出現質量問題時,用戶、消費者可以向生產企業所在地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申訴和舉報,質監部門按照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有權進行查實、處理。
那么,國家為什么給這些優秀企業的優質產品頒發“免檢”的這塊“免死令牌”呢?其實設立這項制度的初衷可謂用心良苦,主要基于扶優扶強的考慮,以引導消費、促進出口、服務經濟為中心,緊緊圍繞國務院確定的經濟工作主旋律,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做貢獻。從國家職能部門的角度考慮,目的是為一些在行業內有較大規模的企業頒發免檢證書,不僅可以為企業提供自勵自律的平臺,鼓勵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同時也為企業減壓減負,創造一個良好、寬松的外部環境,有利于行業的整體發展。但是很多企業似乎并沒有心領神會國家的真正用意,將“國家免檢”作為其奮斗的目標,達到目標就停滯不前,整天將“免檢”的光環供頂于腦門之上,更有甚者,在產品的原料、生產等環節上做出了蠅營狗茍之事,為驅逐利益不擇手段!近期的奶粉事件就是再典型不過的例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