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陶產業發展、產區與產業格局形成
我國的建筑陶瓷發展經過八十年代引進消化吸收之后,逐步形成了若干個建筑陶瓷產業集群,八十年代,佛山、唐山、淄博三大建陶產業集群之外,尚有溫州、宜興地區,溫州地區依靠西山瓷磚廠的歷史帶動,宜興地區依靠陶都的基礎,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在九十年代初,業內用“三山兩江一海”(佛山、唐山、博山、晉江、夾江、上海江浙)來描述我國的建陶產業格局。
九十年代,溫州地區的建陶產業逐步消失,宜興地區留下來主要是琉璃瓦、西瓦,唐山地區主要是衛生陶瓷了,而福建的晉江及四川的夾江在九十年代全面崛起,此后較長時間我國建筑陶瓷維持著四大產業集群的格局,以佛山為中心的泛佛山地區(開始主要含周邊的肇慶、清遠、河源);山東地區的淄博與臨沂;福建地區的晉江與閩清;四川地區的夾江及周邊地區(含丹棱、樂山、眉山)。這期間,江西高安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河北的高邑及遼寧的法庫也開始大量發展建陶產業,還出現了云南易門、新疆米泉在內的20多條生產線規模的產業集群。
展望陶瓷業發展前景 技術壁壘或成“軟肋”
佛山陶瓷產業轉移改變產業格局
大約從2006年開始了佛山陶瓷產業轉移,這次佛山陶瓷產業轉移是歷史上最大的陶瓷產業轉移,其政治經濟背景主要是:地方政府在“十一五”期間節能減排的壓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國家過渡救市導致投資過熱,房地產火爆,陶瓷磚市場需求大增,陶企全線擴張;內地發展經濟積極優惠招商。以佛山陶瓷產業轉移為核心的這一輪產業擴張,直接導致了建陶產業的全國遍地開花,主要以長江流域的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為主,同時也涉及到東北的法庫、河南的鶴壁、內蒙的鄂爾多斯等地,這一輪陶瓷產業轉移是一輪典型的擴張轉移、產業全面再布局轉移,內涵是成本最低化,利益最大化,同時還有部分順勢圈地的概念。
高峰時期是2008年與2009年,這一輪產業轉移擴張,使我國的陶瓷磚產量在“十一五”期間從2005年的35億平方米發展到2010年的75.78億平方米,整整翻了一番,這一輪產業轉移實際上是一輪全國范圍的產業大轉移擴張,福建陶瓷、山東陶瓷等都加入了這一輪轉移擴張行列。佛山市政府及淄博市政府“整治提升”陶瓷產業的態度與做法,大大加速了這一輪陶瓷產業轉移的進度,佛山市陶企由開始的300多家到現在僅剩62家。
經過這一輪建陶產業轉移擴張,全國新興建陶產業基地不斷興起,全國形成了具有規模的建陶產業基地超過30個,建陶產品制造區域化與產品銷售市場區域化的特征全面形成。這一輪全國范圍內的陶瓷產業轉移、擴張、重新布局帶動了全國建陶產業的均衡發展,加速了各產區產品的品質進步與品牌提升,并因此形成了我國建陶產業的新格局,推動了我國建陶產業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
建陶產業新格局──遍地開花、適當布局
中國建陶產業遍地開花,適當布局的產業新格局,起初(在2010年之前),并沒有撼動九十年代形成的建陶四大產區(廣東、山東、福建、四川)的地位,但進入2011年,這種格局終于被打破了。根據2011年年底(12月30日)發布的《全國瓷磚產能報告》,江西省陶企每天生產制造陶瓷磚的產能達到331.61萬平方米,超過四川省250.95萬平方米,第一次成為全國第四大陶瓷磚產區。江西省建筑陶瓷產量2008年僅一億平方米(全國第七),2009年增長134.4%(產量達2.43億平方米,全國第六);2010年增長98.65%(產量達4.84億平方米,全國第五);2011年增長超過100%(產量超過10億平方米,全國第四)。
在建筑陶瓷產業轉移重新布局的過程中,佛山地區的陶瓷廠大量減少,陶瓷磚產量也一度相應下降(2009年,廣東省陶瓷磚產量下降3%)。但是由于轉移到內地的陶瓷磚生產制造企業,普遍都遇到了這樣那樣的問題,綜合發展條件遠不如在廣東地區,在產業轉移的后期,更多陶企選擇了在廣東省內轉移擴張(如:恩平、開平、云浮、英德等),或選擇與廣東人文地理比較接近的廣西地區發展。2010年開始,廣東省的陶瓷磚產量又重新開始了新的增長,2010年增長達到18.95%。根據2011年的《全國瓷磚產能報告》,廣東省仍然是我國陶瓷磚的最大生產制造基地,生產線總量、總產能達到了全國的三分之一。盡管近年來佛山地區的陶瓷磚企業數量明顯減少,但在肇慶、清遠、恩平等地大量增加了陶瓷磚生產線。以佛山陶瓷為中心的廣東陶瓷磚在全國的龍頭地位在近兩年內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發展。
目前全國陶瓷磚產區第一梯隊廣東(產能:34.66億平方米)、山東(產能:15.55億平方米)、福建(產能:13.53億平方米)、江西(產能:10.28億平方米)、四川(產能:7.78億平方米)。
目前全國陶瓷磚產區第二梯隊(1~5億平方米產量)有:遼寧、河南、湖北、河北、陜西、湖南、山西、廣西八個省市地區,總量達到日產673.94萬平方米,年產超過20億平方米;而2010年僅有四個省份的陶瓷磚產量在1~5億平方米,分別是:江西、原文來源于華夏陶瓷網遼寧、湖北、重慶,總量11.56億平方米。第二梯隊陶瓷磚產區的迅速增長擴大,表明陶瓷磚行業大面積擴張的同時并適當區域擴張,宏觀上的主要原因就是市場區域化、生產制造區域化而導致的產業擴張、產業轉移、產業發展。
我國的建筑陶瓷發展經過八十年代引進消化吸收之后,逐步形成了若干個建筑陶瓷產業集群,八十年代,佛山、唐山、淄博三大建陶產業集群之外,尚有溫州、宜興地區,溫州地區依靠西山瓷磚廠的歷史帶動,宜興地區依靠陶都的基礎,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在九十年代初,業內用“三山兩江一海”(佛山、唐山、博山、晉江、夾江、上海江浙)來描述我國的建陶產業格局。
九十年代,溫州地區的建陶產業逐步消失,宜興地區留下來主要是琉璃瓦、西瓦,唐山地區主要是衛生陶瓷了,而福建的晉江及四川的夾江在九十年代全面崛起,此后較長時間我國建筑陶瓷維持著四大產業集群的格局,以佛山為中心的泛佛山地區(開始主要含周邊的肇慶、清遠、河源);山東地區的淄博與臨沂;福建地區的晉江與閩清;四川地區的夾江及周邊地區(含丹棱、樂山、眉山)。這期間,江西高安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河北的高邑及遼寧的法庫也開始大量發展建陶產業,還出現了云南易門、新疆米泉在內的20多條生產線規模的產業集群。
展望陶瓷業發展前景 技術壁壘或成“軟肋”
佛山陶瓷產業轉移改變產業格局
大約從2006年開始了佛山陶瓷產業轉移,這次佛山陶瓷產業轉移是歷史上最大的陶瓷產業轉移,其政治經濟背景主要是:地方政府在“十一五”期間節能減排的壓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國家過渡救市導致投資過熱,房地產火爆,陶瓷磚市場需求大增,陶企全線擴張;內地發展經濟積極優惠招商。以佛山陶瓷產業轉移為核心的這一輪產業擴張,直接導致了建陶產業的全國遍地開花,主要以長江流域的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為主,同時也涉及到東北的法庫、河南的鶴壁、內蒙的鄂爾多斯等地,這一輪陶瓷產業轉移是一輪典型的擴張轉移、產業全面再布局轉移,內涵是成本最低化,利益最大化,同時還有部分順勢圈地的概念。
高峰時期是2008年與2009年,這一輪產業轉移擴張,使我國的陶瓷磚產量在“十一五”期間從2005年的35億平方米發展到2010年的75.78億平方米,整整翻了一番,這一輪產業轉移實際上是一輪全國范圍的產業大轉移擴張,福建陶瓷、山東陶瓷等都加入了這一輪轉移擴張行列。佛山市政府及淄博市政府“整治提升”陶瓷產業的態度與做法,大大加速了這一輪陶瓷產業轉移的進度,佛山市陶企由開始的300多家到現在僅剩62家。
經過這一輪建陶產業轉移擴張,全國新興建陶產業基地不斷興起,全國形成了具有規模的建陶產業基地超過30個,建陶產品制造區域化與產品銷售市場區域化的特征全面形成。這一輪全國范圍內的陶瓷產業轉移、擴張、重新布局帶動了全國建陶產業的均衡發展,加速了各產區產品的品質進步與品牌提升,并因此形成了我國建陶產業的新格局,推動了我國建陶產業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
建陶產業新格局──遍地開花、適當布局
中國建陶產業遍地開花,適當布局的產業新格局,起初(在2010年之前),并沒有撼動九十年代形成的建陶四大產區(廣東、山東、福建、四川)的地位,但進入2011年,這種格局終于被打破了。根據2011年年底(12月30日)發布的《全國瓷磚產能報告》,江西省陶企每天生產制造陶瓷磚的產能達到331.61萬平方米,超過四川省250.95萬平方米,第一次成為全國第四大陶瓷磚產區。江西省建筑陶瓷產量2008年僅一億平方米(全國第七),2009年增長134.4%(產量達2.43億平方米,全國第六);2010年增長98.65%(產量達4.84億平方米,全國第五);2011年增長超過100%(產量超過10億平方米,全國第四)。
在建筑陶瓷產業轉移重新布局的過程中,佛山地區的陶瓷廠大量減少,陶瓷磚產量也一度相應下降(2009年,廣東省陶瓷磚產量下降3%)。但是由于轉移到內地的陶瓷磚生產制造企業,普遍都遇到了這樣那樣的問題,綜合發展條件遠不如在廣東地區,在產業轉移的后期,更多陶企選擇了在廣東省內轉移擴張(如:恩平、開平、云浮、英德等),或選擇與廣東人文地理比較接近的廣西地區發展。2010年開始,廣東省的陶瓷磚產量又重新開始了新的增長,2010年增長達到18.95%。根據2011年的《全國瓷磚產能報告》,廣東省仍然是我國陶瓷磚的最大生產制造基地,生產線總量、總產能達到了全國的三分之一。盡管近年來佛山地區的陶瓷磚企業數量明顯減少,但在肇慶、清遠、恩平等地大量增加了陶瓷磚生產線。以佛山陶瓷為中心的廣東陶瓷磚在全國的龍頭地位在近兩年內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發展。
目前全國陶瓷磚產區第一梯隊廣東(產能:34.66億平方米)、山東(產能:15.55億平方米)、福建(產能:13.53億平方米)、江西(產能:10.28億平方米)、四川(產能:7.78億平方米)。
目前全國陶瓷磚產區第二梯隊(1~5億平方米產量)有:遼寧、河南、湖北、河北、陜西、湖南、山西、廣西八個省市地區,總量達到日產673.94萬平方米,年產超過20億平方米;而2010年僅有四個省份的陶瓷磚產量在1~5億平方米,分別是:江西、原文來源于華夏陶瓷網遼寧、湖北、重慶,總量11.56億平方米。第二梯隊陶瓷磚產區的迅速增長擴大,表明陶瓷磚行業大面積擴張的同時并適當區域擴張,宏觀上的主要原因就是市場區域化、生產制造區域化而導致的產業擴張、產業轉移、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