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LED產業的外延生長、芯片制造、封裝、應用、測試、標準,產業鏈發展較為完善,各領域的技術比過去有了較大的進步,產品廣泛應用于景觀照明和通用照明等領域。按照我國“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我國LED產業規模將達到5000億元,巨大商機凸顯。
但任何事都有兩面,LED產業在經歷了近幾年的高速發展之后,仍然存在許多發展難題。隨著越來越多廠商的蜂擁而入,市場競爭更為激烈,產品價格持續下滑、成本上升壓縮毛利率問題日益突出,關鍵技術沒有突破,下游需求持續疲軟,這種狀況讓許多企業開始思考行業和企業的未來之路。對于行業當前所處的低谷,更多的業內人士將其歸根為這兩年爆發式投資退潮后市場回歸理性的表現。
未來傳統照明如何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2011年發布了淘汰白熾燈的路線圖,計劃用五年時間基本停止其在國內的使用。同時,也公布了白熾燈生產企業轉型試點的第一批企業,包括廣東本邦電器有限公司、山東華泰光源有限公司和南皮亞明燈泡制造有限責任公司3家企業。
對于這些傳統專業白熾燈生產企業來說,不得不面臨企業戰略轉型問題。相關企業負責人表示,“我們也在考慮轉型生產節能燈或者別的產品,不過都是想法,還沒有定下來。”如果生產節能燈,一方面是市場競爭激烈銷售價格在不斷下降,另一方面這兩年稀土價格的上漲加大了轉型的成本。
對于那些已經在節能燈領域有所成績的傳統照明企業來說,目前的LED照明市場形勢似乎也有些讓企業進退兩難。如果直接轉型LED照明,過去兩年時間里國內大量的投資已經造成這個產業出現產能過剩的惡果。
站在LED市場角度,LED照明終端售價仍高于傳統燈泡與節能燈,降價已成為擴大市場接受度的關鍵。相較于飛利浦、歐司朗、美國通用電氣等跨國公司透過強大的品牌與渠道優勢,LED企業正積極朝上游供應鏈進行垂直整合的發展。國內LED磊晶與封裝廠商則是憑借在制造端的競爭力,試圖朝下游積極進行供應鏈垂直整合。
對目前中國的傳統照明行業,佛山照明董事長鐘信才表示,“目前市場還很‘亂’,全國有超過1000家照明企業,很多沒有達到國家標準的產品也在市場上流通。我認為中國的照明業正處于整合兼并中,通過系列的重整未來只留下十幾家照明企業就夠了。”
需求增長低于市場預期
低于市場預期的業績增長和大刀闊斧的降價風暴使得今年國內LED封裝行業頗有些“山雨欲來”的寒意。下游應用市場需求增長乏力與上游產能供應快速增長之間的巨大矛盾是目前LED行業的普遍共識。
“盡管目前全球LEDTV的滲透率已經從2010年的20%增長到40%,但由于LED技術的提升和應用的成熟,同瓦數燈條所用的LED器件數量相應減少,實際上今年LED的絕對數量并沒有出現太大增長。
據數據顯示,國內LED封裝上市公司2011年1至9月均呈現盈利放緩的趨勢。其中,國星光電、雷曼光電、瑞豐光電、鴻利光電這四家國內LED封裝上市公司的凈利潤中,只有鴻利光電一枝獨秀呈現上升態勢,其余三家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反映企業經營盈利能力的關鍵指標毛利率方面,四家公司均無一例外呈現下降態勢,其中國星光電和雷曼光電更是下滑超過20個百分點。
在這變局顯現的時刻,除了國內企業內部的洗牌,墻外的手也在伸進來。2010年以來,包括三星、LG、CREE、歐司朗等跨國企業積極在我國布局LED封裝基地,一方面是為了更貼近中國市場需求,另一方面則是進一步掌控高端市場。
在高端市場,國產封裝廠商并未嶄露頭角,在業內人士看來,這相當危險。高端市場是利潤的主要來源,也是企業品牌的打造點,失去高端意味著失去了對價值鏈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