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是騙自己,實在是不好;說不好,是害自己,讓人知道不好更不好。這是大多數家居老板不上論壇的真實心態。躲起來,讓人眼不見心不煩,也避免了口舌之禍。即使上了臺面,說的也多是口是心非。一位負責營銷的某地板品牌老總,在臺上大談特談發展與創新,對于企業的發展信心百倍,對于未來的前景極度看好,說到激動處,手亂舞、身體亂旋、唾沫亂飛,可是下臺后,說起企業的真實情況時,卻是一臉的慚愧:一年中關了6家店,營銷總監帶著團隊跑了,企業新產品開發缺乏后勁,瀕臨虧損邊緣。這樣的場景,在年末的各種論壇上并不是個案。
事實上,房產調控對每個家居企業的影響是相同的,但不同企業的景況卻并不相同。當一個個企業都面臨著業績下滑束手無策之時,總有那么些企業走得很穩,比如歐派,2011年在北京市場實現了20%以上的增長;業之峰裝飾、TATA木門,業績增長同樣超過30%;久盛地板,向壁紙領域伸進一只腳,也實現了20%以上的增長……這些企業的逆市飛揚,驗證了一句行業流行語:只有不景氣的企業,沒有不景氣的行業;有失敗的干將,也就有勝利的英雄。
上游房產調控政策并無松動的跡象,2012年家居行業面臨空前的挑戰。對于企業來說,是挑戰,也更是機會。經過10多年的迅猛發展,家居行業的各領域都明顯存在過剩現象。在市場極其紅火之時,大家都有飯吃,并不顯本事;當市場需求萎縮之時,個別企業吃不上飯,也是在所難免。越在市場低迷的形勢下,越考驗企業的應變能力、創新能力、營銷能力和整合能力。誰能跨過這道坎,迎來的必然是艷陽天。
家居行業有沒有泡沫?答案眾說紛紜。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僅僅在北京,在過去的5年里增加的賣場面積就在100萬平方米以上,多了還是少了?不是某個權威人士說了算的,市場自有反饋。年末之際,一些品牌在撤店、一些經銷商在放棄、一些賣場在空場,危機正漸漸地走近,洗牌跡象開始閃現。2012年洗掉一大批難以適應變化的企業,并不是危言聳聽,但人們美化家園的需求會越來越強烈,消費永遠不會消失,家居行業經受過2012的洗禮,會更加清新爽潔。末日只屬于一些企業,與這個行業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