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調控的影響正在逐漸向房地產開發的下游傳導。昔日熱鬧非常的上海宜山路建材市場今年以來的生意頗為冷清。
由于沒有顧客,大自然地板銷售點的兩位銷售人員多數時候都坐著發呆,只要見到一個客人,就會如饑似渴地貼上去。
據銷售人員介紹,該門店的銷售量比去年已經有大幅回落,入暑以來更是從上半年的月均銷售600~700平方米跌至500平方米。
事實上,大自然地板的遭遇只是當下市場中的一個縮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樓市低迷使得目前上海一些建筑、建材公司受到沖擊,不少公司業務量都出現了超過一成的萎縮。
“房地產方面的開工縮減是不爭的事實,對建筑、建材市場的影響是必然的。”近日,一位曾在知名上市建筑企業工作的劉先生向記者表示了自己的擔憂。他指出,資金、時間成本加上通脹的風險已成為建筑業的大敵。而信貸收緊抓住了開發商的資金源頭,長此以往,恐怕會讓建筑、建材業苦苦掙扎在生死線上,甚至被拖垮。
建筑業風險初露端倪
“今年的總體業務量略有下滑,但是因為我們不僅在上海,在其他大中城市都有布局,所以相對來說可以均衡一下。”舜杰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市場部工作人員對記者如是說。
上海建工生產經營部工作人員亦向本報記者坦言,建筑行業總體趨勢確實在下降。“投資步伐放緩,投資規?s小,所以表現在成交金額上,我們住宅類今年少掉了一些。”據她估計,住宅類業務減少的量可能為10%。不過,該人士表示,和此前金融危機期間因資金鏈緊張導致停工相比,公司目前受到影響暫時還不算大。 “這次我們的大部分建筑合同都是與老客戶合作的,比較穩定,一般不會受到影響。而且采購原材料的時候,我們由下屬的材料公司來做,儲備比較充分,價格的影響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