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在產業政策的指揮棒下,又有新推手。發改委環資司副司長謝極上星期透露發改委正在組織編制半導體照明產業的“十二五”規劃,正會同有關部門研討思索將LED歸入“綠色照明工程”中。
洋品牌和國內品牌的交鋒,LED功用和裝飾性的市場戰略轉變,再次成為政策下博弈的焦點。到底誰能分到幾,LED最大的蛋糕到底在哪里?仍然霧里看花。
商業照明走高
從六月完畢的廣州國際照明展看,除LED參展比重明顯增加外,另一個變化也在悄然顯現:LED產品已從裝飾性逐漸向功用性轉變。
研討機構Strategies Unlimited曾經有新的研討成果,2010年到2011年是LED商用照明快速生長與提高的兩個年頭,而LED在家用照明的應用起飛則要等到2011年、2012年以后。
數據顯現,商業照明占全球總照明市場用電量43%,比例最高,其中批發業、辦公大樓、倉儲用處、教育大樓、保健照護等應用范疇用電量合計占總商業照明用市場70%。
相對LED家居照明,商業照明市場比民用照明市場運作更為便利,批量銷售與范圍采購,使得led照明在商業照明市場一路走高,增長率明顯。
中投參謀研討總監張硯霖指出,到目前為止,商用照明是LED浸透率最高的細分照明范疇,商用范疇對價錢并不敏感,這也是其可以大范圍推行的緣由之一。
無疑,商業空間照明在價錢的承受度上更容易讓led企業進入。此外,隨著日益嚴厲的節能減排請求,將使得LED在商業空間的運用比例增加。
目前,中國大約有一半以上的現有的商業照明燈具將在將來的三年需求改換,而將來十年大約有3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商業照明的范圍將進一步擴展,將來中國商業照明市場令人遙想。
外企重兵扎據
洋土品牌之爭也越來越白熱化。廣東省經貿委的權威人士坦言,如今的LED市場大的足夠讓大家都能吃飽,但再過2年,以至1年,到底誰吃誰,還說不分明。
事實上,中國曾經成為全球商業照明生長最快的市場之一,近幾年每年20%的增長,構成了一個宏大的商業照明市場。中國照明市場固然容量宏大、品牌眾多,但是不斷呈現出外資品牌一枝獨大的場面。
更關鍵的是,從外延、芯片、封裝、應用等完好的產業鏈條,國外品牌應用本身的技術、資本、銷售等優勢占領了市場的關鍵范疇。
居技術壟斷優勢的外資企業,正在國內市場疾速圈地。5月23日,占地100畝、總投資超越3.5億美圓的旭瑞光LED外延芯片項目落戶南海,該項目由美國SemiLEDs Corporation與在國內半導體照明行業巨頭共同投資。而在市場營銷方面上,去年年底,飛利浦開端經過在全國開設、晉級商業照明中心門店,除產品外,還提供商店照明整體處理計劃,為用戶提供便利的一站式效勞,滿足不同層次的商業照明的需求。
如今曾經有近500家飛利浦商業照明中心規劃中國。“飛利浦進入商業照明批發行業,是一個醞釀已久的戰略規劃。”飛利浦商業照明的相關擔任人表示。
而國內自發探索、逐漸開展的LED商照企業起步較晚,2004年才漸漸呈現,而且主要以小功率光源為主;到2006、2007年,LED商業處于探究期,步伐還是比擬遲緩,由于市場和技術的不成熟,不斷不敢也不能大步行進。
在商業照明范疇,還有一批OEM企業,大多是一些小范圍消費企業,集中精神于消費,在終端營銷上根本沒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