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德技術合作“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模式與政策”(SFM)項目總結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模式與政策”項目自2008年元月啟動以來,始終致力于支持中方合作伙伴依照國際間公認的標準和原則,探索森林的可持續經營,取得了豐厚的成果。將于今年年底結束的這一項目,標志著中國林業領域的中德雙邊技術合作告別傳統模式,達到一個新高度。
會議由國家林業局和德國國際合作機構共同舉辦。國家林業局總工程師陳鳳學、德國駐華使館經合處一等參贊貝倫斯、德國國際合作機構駐華首席代表斯嘉麗·庫曼等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陳鳳學在致辭中說,加強對現有森林的經營管理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之一。特別是中國目前正在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背景下,面臨林地千家萬戶分散經營的現狀,如何提高林地生產率,改善森林質量和增強森林服務功能,增加農民收入,促進森林可持續經營,更是我們努力解決的重大問題。中德技術合作“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政策與模式”項目的實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德國是世界上林業發達的國家之一,其成功的森林經營理論和實踐,特別是近百年來形成的人工森林生態系統近自然經營理論和方法,可以為中國建立可持續的森林經營管理體系提供非常寶貴的經驗。
“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政策與模式”項目實施4年來,通過為海南、湖南和福建3個項目省示范點編制具有國際水準的森林經營方案、舉辦研討會和培訓班、組織國內外考察和培訓等活動,傳播森林可持續經營理念,開展技術示范和能力建設。中德專家合作為海南島東林場、湖南花巖溪國有林場、福建漳平五一國有林場編制了森林經營方案,為福建永安森發技貿有限公司設計了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路線圖,為推動森林可持續經營奠定了技術基礎。此項目立足于國家層面,同時在省和地方一級開展工作。
與以往技術合作項目側重在地方或區域層面實施的做法不同的是,項目采用了新的理念:通過在實地示范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技術方法,積累和總結實際經驗、教訓,為國家政策的調整、制定獻計獻策。同時,項目通過組織國內外考察、實地培訓、舉辦培訓班和召開研討會等形式開展能力建設,把實施過程中取得的第一手經驗以及德國林業中符合中國國情的理念和做法,傳授給中方的林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決策者。4年來,他們先后組織項目實施單位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高層管理及決策人員44人次赴國外考察、交流與培訓,通過項目專家在3個省實地現場指導和舉辦培訓班等形式組織國內管理和技術人員培訓約600余人次。
研討會總結了項目取得的成果,湖南、海南、福建3省代表就項目成果對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推動作用交流了經驗,來自歐盟、森林協會、森林管理委員會、大自然保護協會、世界自然基金會等國際組織和機構的代表,項目實施省、部分德援項目省的項目負責人和代表,國內科研院校的專家、學者等對森林可持續經營技術和政策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研討。此次會議為廣泛宣傳森林可持續經營理念,推動森林可持續經營,也為進一步增進中德兩國林業領域的合作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