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而不往非禮也,中國家具品牌高調“走出去”的同時,外國品牌也在強勢地“走進來”。今年的上海家具展上,海外展商數增長達到15%,達130家。而早在多年前,芬迪、夏圖、杰尚特、維森特、納圖茲、森柯等歐美知名家具品牌,早已摩肩接踵、紛至沓來地在中國市場上生了根、發了芽。
外資品牌逐鹿中國“狼煙四起”
就在今年九月份在召開的第十六屆中國國際家具展上,家具展主辦方——上海博華展覽公司董事長王明亮介紹,本屆展會的海外展商數增長達到15%。這15%的展商中,除了來自于意、法、日等世界家具業發達國家的展商,也能夠見到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的展團背影。
無風不起浪。上海展上國外家具企業群雄逐鹿的背后,是國際人士對中國家具市場普遍性的利好期待。借用絲漣(Sealy)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LarryRogers的話來說是,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市場,蘊藏著無限的潛力,“中國的床墊市場在過去的20年才開始真正興起,這個市場依然在發展。”Rogers預計,中國的家具市場在未來的5-10年的平均增長率將達15%,高端產品的增長速度將更快。也正是帶著這種預測及期待,絲漣在2008年末就開始進入中國市場,并于2009年1月在上海開設了第一家門店。據悉,在過去的18個月里,絲漣在中國的12個主要城市總共開設了16家絲漣品牌專賣店。“今年,公司預計在中國的床品銷售將是2009年的3倍。”
以上只是外資品牌進軍中國市場的“冰山一角”。實際上,舉目四望,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角逐早已“狼煙四起”。
那些早已落戶中國的外資品牌
資料顯示,目前在中國投資家具業的主要是美國、意大利、新加坡、德國、法國、瑞典、丹麥、日本及東南亞國家等。
據悉,美國在華家具企業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估計近百家。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家具有60%是美在華企業制造的產品。它們把原料、包括配件運到中國,然后加工成產品再返銷美國。美國第二大家具零售連鎖集團環美,生產基地在大嶺山,年出口數億美元。美國第一大辦公家具制造商海沃氏公司,年銷售30億美元,其在亞太地區擁有四個生產基地。其中一個生產基地設在上海,它的產品銷往全球。美國臥房家具第一制造商,美國阿什利家具公司,2004年銷售額26億美元,在昆山設獨資工廠,雇傭中國工人生產大批量沙發套運回美國市場。
1998年,意大利迪埃萊家具集團在上海創辦了“帝大”家具有限公司,采取意大利制造、上海組裝和銷售的經營模式;1999年,意大利家具企業阿夸蒂集團在上海嘉定建立了生產基地;目前,意大利三大沙發商都已經在中國設廠。全球第一大沙發制造商意大利拉圖茲集團,于2003年在上海開設了4家專賣店,并在上海、杭州建立了生產基地。全球第二大沙發制造商,意大利德科洛公司(中文名“迪高樂”),1997年進入中國市場,近十年來,高峰期擁有員工5500人,打著“意大利的質量,中國的價格,美國的市場”的口號,2006年出口可達到5億美元,成為世界家具第一大廠。世界頂級家具制造商卡利亞集團,是意大利排名第二的軟體家具制造商?ɡ麃喖瘓F與浙江顧家工藝公司結成戰略聯盟,顧家工藝成為卡利亞中國區代理。此外,意大利家具企業在中國的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和深圳等地都有合資或合作的家具企業。
新加坡在華家具企業,主要集中在江蘇昆山建立工業園,已集聚了近30家企業。它們的產品以出口為主。其中“華達利國際”,1994年在昆山建立了公司最大的生產基地(另在馬來西亞和中國的揚州設廠),每月生產550個集裝箱的真皮沙發,銷往三大洲25個國家,2003年公司的營業額超過2億新元(約人民幣10億元)。
同時,在上海,我們還能夠看到德國在華的首家企業——上海馮莎遜家具有限公司,法國在金玉蘭廣場設立的第一個法國家具展貿中心等。
而全球家具零售巨頭,來自瑞典的宜家在1998年至2008年十年間已在中國相繼開出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大連、南京和深圳等分店,并計劃向武漢、沈陽、重慶等城市拓展。此外,宜家北京第二店將打造購物中心的模式,于2010年7月開工,落成后將是宜家全球分店中的第二大店,僅次于在瑞典首都的旗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