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公示包括《工業用微晶板材》、《建筑裝飾用仿自然面藝術石》、《調濕功能室內建筑裝飾材料》等在內的547項化工、石化、建材、稀土等行業標準,公示日期截止到11月3日。在這份公示名單中,除以上幾項與陶瓷行業相近的標準外,氧化鋅、二氧化鈦、鋰輝石、煅燒氧化鋁、可溶性淀粉、碳酸錳、膨潤土和腐植酸鈉等陶瓷原料也在其中。
密集出臺的相關標準,將對陶瓷行業產生哪些影響?是否會促進建筑陶瓷的標準化?而利用標準化提升建筑陶瓷產業的作用是否在此顯現?佛山市陶瓷學會副秘書長韓復興對此持肯定態度,他認為目前國家把建材的相關標準提升到戰略化地位,對陶瓷產業的升級和促進將起到巨大作用,行業資深人士、金曜華企美術工程師馮平也對此標準的出臺對陶瓷行業作用給予了肯定。
佛山巧匠科技有限公司、數理邏輯研究方法的發明人徐平對此次出臺的相關標準從技術層面做了解讀,他認為,這些相關標準是適用在其他產品上,單從標準規定的工藝領域上來劃分,此標準與陶瓷產品無關。
據了解,從2010年后,國家相關部委相繼推出了多項與傳統產業發展相關的國家標準,而這種密集的規范性法律法規在產業發展初期時并不多見,對于這種現象,韓復興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目前各種與資源相關的產業在消耗資源上已經達到了最高峰,這種透支資源的行為和產業在經過最高潮后勢必走向低潮,那么這些產業的出路在哪里?從單純的制造向擁有知識產權和專利權上轉變,這就是出路。”但是這樣的升級轉變都是建立在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之上的。
在國家相關部門頻發政策法規的同時,各級政府也具有針對性地出臺產業調整政策,而這種層層政策法規的出臺無疑對產業的發展起到規范作用,而陶瓷產業也位列其中。這種日益趨緊的政策要求,除直接與民生相關外,資源、就業、國家地位等戰略層面的環境都迫使政策面對傳統產業發展提出要求。
“根據加入世貿組織協議,中國將在加入世貿組織15年后,即最遲于2016年自動獲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現在中國自動獲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時間還剩5年,到時如果再發生知識產權的競爭,國外的企業都可以直接進入中國內進行打假,所以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很顯然,韓復興的這類分析完全契合了國家從戰略層面的產業發展調整。
對于標準生產和知識產權之間的關系,韓復興做了詳細的解釋。“只有原材料標準了,才能確定生產標準,進而出現產品標準,而這樣的生產過程,最終出現的產品才能得到國際市場的認可。”
從行業標準與知識產權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到,在不斷出現的各種標準下,行業的更趨于規范,而企業創新和知識產權才得以被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