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巴黎傳來消息,剛剛接任國際鋼鐵協會(WSA)主席的鞍鋼總經理張曉剛表示,鞍鋼正計劃在印度建設年產量200萬-300萬噸的鋼廠。如若成行,這將是繼新興鑄管、五礦等在印項目后,中國知名鋼企再度進軍印度。
“我覺得,在中國之后,印度(在鋼鐵發展上)將是下一個大國。”張曉剛認為,印度的年度鋼產量和需求有可能在今后5至10年里增至1億至2億噸。
作為全球第一大鋼鐵生產國,中國目前仍鮮有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鋼廠。繼大規模海外資源投資熱潮之后,海外建廠沖動,開始在不少大型鋼企領導的心中醞釀。
今年以來,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就多次公開表示:“中國鋼鐵業大規模、雙向投資的國際化時代即將到來。”而目前中國國內鋼市需求增速的放緩,或許也在另一層面迫使鋼企在戰略上未雨綢繆。
不過以印度為例,盡管該國鋼材目前供不應求,計劃到2012年要翻倍至實現1.2億噸鋼鐵產量。但已在此謀劃多年的安賽樂米塔爾、浦項制鐵等全球巨頭,仍多少遭遇水土不服、項目延遲之困。
下注印度
對于外媒所稱20億美元的計劃投資額,鞍鋼方面表示尚未確定。
13日,鞍鋼集團有關人士回復本報記者時稱:“我們非常關注印度市場,認為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目前,我們正在尋找合適的合作伙伴,希望與之一起在合適的時機對合適的項目進行投資。但這需要比較長時間與相關的合作伙伴進行探討,之前洽談的項目計劃年產量在200萬-300萬噸。但目前并未最終確定項目的規模和投資額。”
在此之前,張曉剛曾表示,鞍鋼更傾向選擇雖然成本較高,但風險較低的發達國家進行投資。印度鋼鐵業供不應求的現狀,或是吸引其進駐的最基本動力。
9月底,印度鋼鐵部長BeniPrasadVerma在一次會議上指出,今后五年印度的鋼鐵年均增長率將超過10%。
由于印度國內鋼鐵公司將實施的擴產計劃,印度政府甚至預計該國將在2015年成為世界第二大鋼鐵生產國。而2010年,印度的鋼鐵總產量僅為6830萬噸,排在日、美之后,為世界第四。
“當然供不應求,印度的發展更多靠內生性增長拉動,基礎設施已經成為其后期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13日,分析師向記者分析認為,“而另一方面,中國的鋼鐵眼下來講總量過剩,尤其是板材,而需求卻將進入低速發展階段。”
中鋼協首席分析師李世俊也指出,中國鋼鐵行業將面臨四大考驗:需求增速減緩、產業升級需要、環境資源制約以及同質化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