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備受關注的歐盟對中國瓷磚反傾銷案終裁結果出爐,部分企業最高被征收69.7%的懲罰性關稅,為期5年。至此,包括歐盟、泰國、韓國、阿根廷、秘魯等國家與地區今年已先后對中國瓷磚發起反傾銷調查,此外,巴西、美國也已發出預警。盡管反傾銷對國內陶瓷企業形成一定沖擊,但商家們已逐漸找到應對措施。2011年我國的陶瓷行業在一系列調控政策的影響下已陷入近十年的低谷。
歐盟是中國瓷磚的第三大出口國。根據中國海關統計顯示,出口量占我國瓷磚總出口量的8%至9.5%、出口總值的10%至12%。自歐盟對中國瓷磚存在傾銷的初裁結果出來后,歐盟已經有80%的采購商開始觀望,遲遲不下單。這也直接導致今年1月至7月,中國陶瓷對歐盟的出口同比下降16.5%,而往年的這個時間,同比增長應在20%以上。雪上加霜的是,發起反傾銷調查的國家中還包括泰國、阿根廷、秘魯等新興市場,讓不少欲放棄歐盟市場,致力于開發新興市場的企業大感無奈。
應對反傾銷 陶瓷企業創新求突圍也正面臨困境。不過,不少陶瓷企業也坦言,與上半年相比,反傾銷案帶來的影響已經被消化,最艱難時刻已經過去。
征收懲罰性關稅后,中國產品的價格優勢不復存在,但如果產品有創新,仍能夠吸引買家關注。何鉅興也指出,今年新增3條生產線,全部用于開發高新產品,讓該公司的傳統產品的出口比例降至5成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