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一提到“瓷器”就一定不能不提中國,中國的英文稱呼是“china”,還有另外一層含義:陶瓷、瓷制品;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也就造就了五千年的陶瓷文化。由于中國近代歷史的屈辱,導致了中國政治和經濟的落后,從而使先進了五千年的陶瓷制造技術在近代落后于許多國家和地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用了三十年的時間來引進和學習新技術和新工藝,目前中國的陶瓷產量已穩居世界第一,占世界陶瓷的70%,陶瓷產品出口連續多年全球第一。
改革開放,外資蜂擁進入國內投資建廠
中國改革開放以前,國內的陶瓷企業都是國營企業,受到技術的限制,國內的瓷磚市場基本上是以小尺寸的白磚為主。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出臺很多優惠政策來吸引外商的投資,在陶瓷行業,國外企業看到中國大陸的龐大市場、豐富的資源和廉價的勞動成本,紛紛投資建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中國臺灣的陶瓷企業,在臺灣市場缺少發展前景而大舉進入大陸市場,最早進入國內的有“冠軍”“亞細亞”等臺灣企業。
中國改革開放的時期剛好是臺灣陶瓷行業發展的頂峰時期,由于國內市場的吸引力,臺灣大約有五六十家陶瓷企業投資大陸興建廠區謀求新的發展。同時,臺灣企業將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帶到了中國大陸,為大陸陶瓷行業帶來了快速發展的契機,包括曾經享譽全國羅馬磁磚、亞細亞陶瓷和目前依然強勢的冠軍磁磚這些臺灣的老牌瓷磚企業。
中國瓷磚行業曾進入一個臺灣瓷磚主導市場的時代。曾經,臺灣瓷磚以其大規格的尺寸,豐富的花色和先進的工藝成為中國老百姓心中最受歡迎的瓷磚;曾經,臺灣企業所帶來的管理經驗和市場開拓的活力是中國大陸企業望塵莫及的;要數中國現代陶瓷行業的發展功臣,臺灣陶瓷企業應該在功勞薄上記上重重的一筆。
資本和管理的原始積累結束,國內企業紛紛興起
如果說中國大陸陶瓷業快速發展的原動力是臺灣企業,那么將陶瓷行業不斷提升發展則要說是國內企業和臺灣企業共同努力的結果。大浪淘沙,在中國大陸陶瓷行業快速發展的30年里,一批臺灣老牌企業的退出和一批大陸新興企業的崛起,這也驗證了市場發展的必然規律:不進則退。
曾經在中國大陸鼎盛一時的臺灣羅馬磁磚、亞細亞陶瓷等企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其原本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工藝已落伍,原有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已無法滿足現有市場的需要,要么破產倒閉,要么被并購,讓人頗為感嘆世事難料,商戰無情!而老牌的臺灣企業冠軍磁磚等則經過本土化的改造和創新的管理,適應國內日益增高的高品質瓷磚的需求,引進了更適合大陸市場需求的歐洲品牌“雅的高”,運用先進的管理和品牌模式延續著昨日的輝煌。新興的大陸本土企業則經過二十多年的精耕細作,完成原始資本的積累和現代化企業生產管理的學習,新舊兩股勢力一起繼續推動著陶瓷行業前進的大船。
現在,全球前十大陶瓷企業中,中國大陸就占了2名,而1994年排名全球第五的臺灣,早已名落榜外了。據有關資料顯示,當年浩浩蕩蕩出征大陸的投資者,如今剩下的也就只有5~6家了。臺灣陶瓷品牌在大陸的集體衰敗已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