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稀土配額制的實施和對國內非法開采礦點及走私的整治打擊,使全球稀土市場形成巨大缺口,國際上稀土價格應聲而漲,一些礦產品價格已經翻了一倍,達到歷史高位。中國所謀求的環境治理權和國際定價權,似乎正在實現。以比較有價格代表意義的氧化鐠釹來說,其價格從2008年最低谷時的4.5萬元/噸,攀升到現在的18萬元/噸。
2010年年底,《金融時報》等多家海外媒體報道,中國正在限制稀土出口、提高稀土價格,自己卻在國內大肆廉價應用,這有違國際貿易的公平原則。美國的反應更為激烈。在美國審計署發布的《國防供應鏈中的稀土材料》報告中,美國甚至從國家安全的角度譴責中國對稀土的嚴格管制。
“包括美國磨粉機價格在內的國家已經形成了對中國廉價資源的掠奪慣性。”財經評論人葉檀對《法治周末》記者分析。事件由此愈演愈烈。今年2月,美國彭博社連續發布多單段破碎機篇報告稱,美國政府要求相關企業和工會提供中國囤積稀土元素的證據,并稱可能提交WTO用以對中國的指控。
不過,各國的抵制最終采取了“曲線救國”的方式美國、歐盟和墨西哥三方以中國對9種原材料(鋁土、焦炭、螢石、鎂、錳、硅鐵、硅化碳、黃磷、鋅)采取出口限制政策且對內外資企業進行區別對待為由,將中國推向WTO的被告席。9種原材料中,并不包括一直以來各方對中國施加顎破價格巨大壓力的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