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幾天最火的事兒,大概就是有“達芬奇”造假帶來的一系列反應了,價格昂貴的家居高端品牌居然被曝作假。銷售人員宣稱100%意大利生產,使用無污染的“天然高品質原料”制作的家具,居然有相當一部分是由國內生產的,更有甚者,有消費者購買的達芬奇家具竟被判定為不合格產品。
一個酒柜標價17萬元,一張雙人床的銷售價高達30多萬元,經過10多年的發展,達芬奇家具已經成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家具品牌之一。然而就是這個豪華奢侈的“國際超級品牌”,卻被發現多是由一家位于廣東東莞的家具公司生產的。其生產材料根本不是什么意大利名貴木材,雕花也不是手工雕刻而是模具成型。這些都跟公司宣傳的大相徑庭,一時間消費者大呼上當。
近幾年來,國內假洋品牌日益泛濫,廠家“掛羊頭,賣狗肉”,以國產冒充進口品牌的事件層出不窮。從號稱“源自德國”的歐典地板,到宣稱是美國品牌的施恩奶粉,再到今天的達芬奇家具,不知道有多少消費者受了這些假洋品牌的欺騙。
問題的關鍵可能還并不是在于“造假”本身這個問題上,更讓消費者糾結的是,當問題依然暴露,這些所謂的“洋”品牌不是率先道歉并找回產品,而是仍然在頑固抵抗,仍堅持自己產品的原創。其實,在中國,這樣的造假事件不在少數,只是這次所涉及的品牌是比較高端的,在很多中低端市場,甚至這些都是隨處可見的,消除這類事件,最根本是要從市場規范方面下手。
每一個問題都有正反兩面,在爆出“洋”品牌造假傷害消費者的心、產生信任危機的同時。從另一方面來看,或許也是本土五金乘機而起的一個契機,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消費者很難毫無芥蒂的去完全信任外國品牌了,而本土五金如果能把握住這段時間,用自己過硬的產品質量來贏得消費者,應該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件,F在的中國,在人們心中總有這樣一個印象:進口的總是要比國產的好。如果能借力這次事件,對于民族品牌的崛起是非常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