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的家紡展上,中國家紡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區的亮相,使人們感受到了中國紡織技藝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精湛的工藝。既為中國家紡行業多年來倡導的家紡產品原創問題找到了創新的源頭,也為云錦、侗錦、藍印花布等傳統技藝找到了產業化發展的新平臺和路徑。
在8月份即將召開的第十六屆中國國際家紡展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區仍將是展會重點打造的亮點區域之一,該展區在去年14家參展品類的基礎上,優化和精選出云錦、藍印花布、侗錦、黎錦、沈繡、手工土布、魯繡等品類。在文化傳承中更加突出中國本土特色,充分挖掘中國元素,強調文化與產業的結合。
在傳承中突出本土特色
在本屆家紡展上,主辦方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欠缺市場運作經驗的問題,組織了相關培訓,幫助參展商在產品展示、設計開發、市場開拓等方面尋得突破,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向產業化、商業化方面轉變。
中國家紡協會會長楊兆華表示,弘揚家紡文化將是今年家紡展上的亮點之一。家紡文化遺產是遠古文明的沉積和結晶,隱藏著一個國家文化的生命密碼,蘊涵著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思想意識,是維護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之一。要深化家紡文化首先要做好傳承的工作,從傳承、融合、發展三個維度做大做強家紡文化。如果文化傳承沒有做好,將無法開發出原創的本土產品。
目前,國內家紡產品,尤其是床上用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家紡行業作為一種創意文化產業,只有在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將民族元素與國際趨勢相融合才能設計出好的作品來,才能創造出一種有別于西方,自主創新的家紡時尚潮流。
為了使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家紡業中被更好地傳承與發展,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將攜從敦煌石窟藝術中精選出的典型的裝飾紋樣亮相家紡展,為人們展示出精美的敦煌石窟藝術,同時也使人們了解到佛教藝術及其中國化的進程。
神秘而迷人的敦煌石窟藝術
精美的敦煌石窟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標志性符號之一,一直是許多設計師夢寐以求的靈感之源。
以莫高窟為代表的敦煌石窟藝術,綿延千年,其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既繼承了本土漢晉藝術傳統,吸收南北朝和唐宋藝術流派的風格,又接受、改造、融合了印度、中亞、西亞的藝術風格,特別是夸張、變形等極具想象力的創作方法以及色彩的運用等,使其具有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當之無愧地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
敦煌石窟壁畫中的人物畫、山水畫、動物畫、裝飾圖案畫等都有著千年的歷史。這些圖案紋樣豐富,色彩絢麗,是中古時期中國圖案史的縮影,堪稱一部裝飾藝術的圖典。依照圖案在石窟中的裝飾部位及性質,敦煌圖案可分為建筑、服飾、佛具器物、一般裝飾等四類。建筑圖案包括石窟內的人字披、平棋、藻井、石窟外的木構窟簷,以及壁畫中建筑物的裝飾;服飾圖案是繪在塑像、壁畫人物上的紋飾;佛具圖案包括佛龕楣飾、佛頂華蓋、佛座、佛和菩薩背光、供佛陳設;一般裝飾圖案主要是繪在建筑、壁畫及各部分之間的帶狀邊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