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假冒國際知名品牌家具被查獲,并被公開銷毀。當履帶車壓上“山寨”家具時,誰在笑?誰受了傷?傷不起的中國家具原創設計在今年4、5月份接連受傷,4月米蘭展,芬迪家具展館門口公然掛牌,拒絕中國設計師入內。為什么一切的矛頭一致指向了中國?
誰在抄襲?誰背了黑鍋?誰受了傷?
中國家具協會副理事長陳寶光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件事肯定跟中國企業沒有關系,應該是國外的經銷商干的。景初家具設計總經理劉永飛說:“這個與設計師無關,設計師又背了黑鍋。”
那么誰在抄襲?誰在假冒?
陳寶光分析說:既然是能夠走出國門的家具企業,自然有一定的品牌實力,不可能做假冒、抄襲,自毀品牌。劉永飛表示:目前的家具設計機構一般都僅僅是為企業服務,根據企業提出的要求進行設計,不會進行生產和銷售,做這種“貼牌、假冒”跟設計師沒有關系。舒達營銷總監何寶芝指出:國內存在大大小小家具企業5萬多家,其中不乏一些自身沒有發展目標和方向,又急功近利的企業,他們的產品來源無非就是“抄襲”和“假冒”。
另外,陳寶光指出:中國家具企業大部分為代工企業,與國外品牌合作,對方下訂單、來樣品,我們企業照“樣”生產,即不負責出口,更不負責生產,但是這些產品在國外市場出現,貼什么牌,或者設計模仿誰,我們企業毫無辦法,也沒有監管的權限。種種分析說明,這次,“中國家具”很可能替人背了“黑鍋”。但是,這個事件,儼然再次讓中國家具及原創設計受了傷。
中國家具設計傷不起 但是屢次受傷
中國家具行業發展至今,不過30年的歷史,而真正的中國家具原創設計不過3、5年。一直以來,中國家具設計師總是依賴于中國家具企業,而家具企業并沒有給到設計師足夠的尊重和保護,而且對設計師的設計作品也經常一再限制,使設計師的設計激情和創意同時受限。中國消費者普遍具有盲目崇洋心理,從而導致設計師和家具企業不得不不斷學習西方,而在學習別人的過程中迷失自我。
中國設計人才也是極度欠缺,之前只有國內的幾家重點林業院校有專門的家具設計專業,近幾年有增加,但是僅限在沿海發達城市,內地城市學校仍然欠缺。國內50歲以后的人都不再搞設計,35-50歲的也很少,大部分都是20、30歲,無論設計能力、生活閱歷、對事物的見識和理解力都有欠缺。
依這些現有條件與國外家具設計師相比,國外知名師大部分都是50歲以內,有著德高望重的聲望,往往自身名字要比自己設計作品還出名。僅僅這些基本的對比,國內的設計師真的傷不起,中國家具設計更是傷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