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陶瓷產業轉型升級,全國承接熱潮高漲,新興產區如雨后春筍,可以說,陶瓷產業即將由共尊周王的春秋時代過渡到群雄征伐的戰國時代。2009年,全國各地來佛山招引陶瓷企業的縣市級單位就超100家,去年也還有不少。“白熱化”的行業競爭勢態中,新產品、新企業、新產區依然能夠見諸報端,看似脫穎而出、順風順水。
但值得警惕的是,像游牧部落遷徙的陶瓷企業,在寬松政策及巨額利潤之下,有可能增加企業依賴既有增長模式的惰性,新興產區指望的“后發優勢”極有可能演變為“后發劣勢”。能量永遠會遵循阻力最小的途徑,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移植在中西部腹地之后,落地生根,勢必依賴轉移之前的路徑,從而延緩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的步伐。
一般來說,政策往往是根據表面現象作出的。新興產區的不斷涌現,容易帶來爭奪企業資源的惡性競爭,從而缺乏制度性的構建,導致良性機制的缺席,和企業自我更新的乏力。新興產區基本位于欠發達地區,在利益、考核等因素驅動下,招商引資、擴大開放的要求十分迫切,不少地區因此患上“招商引資饑渴癥”:只要引資項目經濟效益好,能增加地方財政收入,能拉動GDP的增長,甚至僅僅是能夠引來資金或項目,就贈送土地、減免稅收、忽略環保,甚至明知引進的是高污染、高耗能企業,也一路“綠燈”。貌似“產業轉移”,實為“污染轉移”,直接導致污染范圍在原有基礎上得以擴大。對新興產區來說,得利一時;對產業來說,升級乏力。
在現實利益面前,“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碧水藍天”,成為空話,“后發優勢”,淪為侈談。如果放棄高起點、高標準建立新型企業,而是簡單的產業轉移,接別人淘汰的設備工藝,只能是“后發劣勢”。東部地區吞食苦果的歷史,又將上演一次。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之間在投資發展上的競爭,主要是投資發展環境的競爭。經濟環境就像“磁場”,環境好,磁引力就強。新興產區若是想要走得更遠,除了引進佛山企業之外,對于佛山陶瓷產業升級的發展模式、發展理念的引進、借鑒,以及加強產業環境的培育、改善,尤其關鍵。
升級、轉移、治污、減排、反傾銷、地產波動、限電等諸多因素,陶瓷行業發展勢必瞬息萬變,機會與威脅迭出不窮。混沌理論消除了關于決定論式可預測的幻想,也宣告了簡單線性因果關系模型已經失靈,未來的不確定性正持續加深這個行業的焦慮與狂熱。當然,行業軌跡的新生變化,或者制約發展的關鍵短板,在精細入微的洞察中也能顯露無遺,若能順應變化或突破短板,改寫行業格局與企業地位,自然也是短期之內可以看得見的愿景。
未來的愿景如何,取決于現今的腳步。眾多產區勃興,都是瞧見中國市場的巨大容量,一旦市場稍微緊縮,很難想象企業會面臨什么樣糟糕的處境,會是嚼過之后吐掉的口香糖嗎,還是用過即扔的衛生紙?若然,遍地花開的盛世圖景,只是一地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