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的出口退稅政策鼓勵下,中國一些利潤率很低甚至是負數的中低端陶瓷企業,依然可以靠出口,活著。而且,這些主要是金融危機后被“請”出廣東佛山的陶企,正在中西部野蠻擴張。在為內陸帶來就業和稅收的同時,也再次考驗著地方政府環境治理和控制能耗的決心。
這種由于扭曲的稅制刺激引發的虛假出口繁榮,或被一些專家稱為“賣血經濟”,是否應該繼續?小小的陶瓷,或可看成是“十二五”開局之年,中央調結構決心的試金石。中國經濟最大的結構之困——出口對經濟的拉動遠大于消費——帶來的另一個副產品,就是中國外匯儲備的迅速增加,今年一季度已經超過3萬億美元,比第二名的日本高出近兩倍。而據專家估計,中國為應付外部流動性所必需的外儲規模只需約1萬億美元。
這些中國人民多少年來以環境、資源和低工資為代價積攢起來的血汗錢,在美元貶值的趨勢下,正面臨著巨大的保值壓力。更糟糕的是,雖然3萬億甚至都可以買下一個國家,但現實中除了美國國債或歐債這樣的金融產品(紙)以外,我們想買的比如資源、技術等東西,其實都很難買到。
對外,有價無市;對內,天量外儲更是助推了國內的通脹和資產泡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稱,自2004年以來,央行投放市場的基礎貨幣,全部來自購買新增外匯儲備的人民幣。因此,央行執行何種貨幣政策,幾乎取決于央行對沖力度的大小。誰都知道要變。但怎么變,尚未公開討論。不過各種跡象表明,中國的外儲管理改革正在謀變,這也是外儲投資多元化(保值增值)的前提。
但比怎么盤活存量更重要的,是怎么遏制新增的外匯儲備(一季度的外儲,就比去年同期快速增長了24.4%),而這又回到了“調結構”。一沙一世界。不起眼的陶瓷,折射的恰是中國經濟的大病灶。遭歐盟高關稅拒絕后的中國陶瓷企業,特別是中低端企業,紛紛挺進將要舉辦足球世界杯和奧運會的巴西市場。然而讓人驚訝的是,這些企業大都沒有能力內銷,而被迫“走巴西”掙的卻并非巴西人的錢,而是中國政府的出口退稅。
西邊不亮南邊亮
就在歐洲市場對中國陶瓷企業關閉大門的時候,南美則開啟了一扇窗。在剛剛過去的廣交會上,周揚心情大好。她負責的東鵬陶瓷南美項目組,從南美獲得的訂單量比去年增加了20%。這3年來,南美的銷售量呈直線上升,現已占到這個來自廣東佛山、排名前十的陶瓷公司國際業務的70%。
在2011年的廣交會上,像東鵬陶瓷這樣“收之南美”的陶瓷企業很多。中國陶瓷企業南美市場看漲的背后,是他們幾乎集體被擠出了歐洲市場。“歐洲市場是做不下去了。”佛山泰迪腰線工藝廠總經理楊世豪嘆道。之前該廠有10%的瓷磚出口歐洲。現在,五六十萬的貨壓在倉庫,歐洲客商就是不肯提走。“稅比貨都貴,他們寧愿先付點貨款,也不敢出貨。”楊說。
而公司展示的腰線,已經改為南美人喜歡的風格,僅有的幾塊出口歐洲的簡約風格腰線則擺在了最不起眼的地方。中國陶瓷企業不僅在廣交會上坐等南美客商,更主動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