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之后我國在國家政策干預的情況下,我國的涂料行業開始慢慢的復蘇,但是還是面臨著很大的問題,一直以來,國內涂料企業一直處于“低技術、低利潤、低投入”的“三低”銷售瓶頸。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九正小編得出以下結論。
不能積極的進行技術創新
而外資企業對原創技術特別有興趣。當他們的塑料表面耐磨涂料技術面世時,德國一家化工企業找上門來直截了當要求合作,因為認定“這類產品未來肯定有市場”;樹脂涂料水性化技術也是如此,武利民說:“現在所有的國際知名化工企業都在研究這種技術,無奈國內企業沒有興趣,我們最后只能和國外企業合作了。”筆者了解到,現在全球排名前10的化工涂料企業,已有8家與武利民課題組開展技術合作,研發方向基本都針對未來市場。
說起涂料,一般人想到的只是建筑涂料。其實,小到手機外殼、玩具,大到汽車、航天飛機,都離不開涂料。涂料的功能也是五花八門,有對物體表面作防護的,有隔熱的,有能凈化空氣的……
中國涂料市場2010年一年的可統計銷售額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且每年都在上升。相對應的是,國內有涂料企業1萬多家,雖然集中在低端市場,但國內市場龐大,它們眼下的日子過得還不錯。
技術力量很薄弱
我國雖是涂料大國,但是技術力量還很薄弱,高利潤產品幾乎都不在國內企業掌握中。iPhone外殼涂料、轎車整車涂料,甚至玩具用的高檔涂料,不是進口的,就是采用進口技術生產。在2000億元人民幣的涂料市場中,外資企業占據了60%以上份額,而在高端產品領域,份額更在90%以上。漢高、拜耳、巴斯夫等全球最大的10家化工涂料企業都在上海設立了亞洲研發中心,即使全球金融危機期間,這些企業在中國市場也能保持30%的增長率。
“不僅現在的高檔涂料技術都在國外企業手中,未來5到10年,估計也不會掌握在國內企業手里。國內企業如果想投資未來,起碼得投資10年以后的技術,這對大多數規模中等的民營企業來說,周期實在太長。”浙江一家專門為電器提供涂料的企業的技術主管說,他們更看重賺眼前的錢。
研發經費少,不能跟上節奏
研發經費少,是中國涂料企業,也是其他大多數行業的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涂料行業每年投入科研開發的經費不足銷售總額的1%,不及韓國的2%,更無法與發達國家的5%以上相比,資金絕對值則更低。
中國涂料市場的需求年增長為10%左右,其中大部分增長來自高科技含量的涂料,而國內涂料企業的利潤率正以每年接近10%的幅度下降。武利民稱:“誰都知道,技術專利被國外企業掌控,就會成為我們推出新產品的障礙;但當國內科研機構研發出創新技術,國內企業卻不肯聯手把它開發成新產品———怎么解決這個大難題?值得深思!”
這導致國內涂料企業一直處于“低技術、低利潤、低投入”的循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