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兩個月后的4月13日,全國工商聯組織24家行業商會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聯合發表《保供應、穩物價、促和諧》的倡議書,呼吁非公有制企業理性對待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上升,不以協議、決議或者協調等方式串通漲價或人為抬價,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要求。發布倡議的涉及醫藥、紡織、美容、五金、房地產、汽車、家具、圖書等行業。
近些年,控制通脹和物價上漲成為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要工作,cpi連續多年成為民眾關注度最高的熱詞。今年一季度我國CPI同比上漲5.0%,漲幅比去年全年提高1.7個百分點。其中1月CPI達到4.9%,2月與1月持平,3月份CPI同比5.4%的漲幅更是創下了31個月來新高。
在嚴峻的調控形勢下,潮州衛浴的集體漲價格外引人關注。此外記者在走訪各地建材市場時也發現,大部分衛浴產品的價格整體呈現上揚趨勢,特別是水龍頭等水暖五金類已難覓500元以下的品牌產品,店面陳列區的特價品也較前兩年提價了至少三至四成。
衛浴產品提價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大環境上原材料漲價,其中尤以液化燃氣為甚,2009年每噸4600元左右,2010年開始漲到5000多元,2011年一下子漲到了7700元,而且目前還處于繼續上漲的階段;其他原材料,如硅酸鋯,今年每噸預計將上漲不少于10000元。其次,用工人工資和各項福利增長造成企業用工成本增加;油價上漲催生更多物流成本……各廠家都表示現在生意難做,漲價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面對中央嚴控通脹和物價上漲的政策壓力,很多行業人士都發出“漲與不漲都是兩難局面”的感慨。誠然,提升產品售價是消化新增成本最直接的方式,但是這種簡單粗放的轉嫁成本的方式也存在加劇通脹的可能,因此就促使企業通過改善生產流程、人員管理、技術手段等方式,才能達到企業發展和社會經濟穩定的雙贏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