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締造鍋具大王傳奇的蘇增福最近對鍋具徹底說再見,在34億元巨款收入囊中之時,辛苦經營20年的蘇泊爾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蘇泊爾)徹底變身為法資企業SEB集團的子公司。至此蘇增福龐大的帝國版圖里最體現其品牌價值的炊具業務,在眾人的錯愕不解中畫上了句號。
有人認為蘇增福屬于“養豬式”企業家,將企業養大然后賣掉套現。那么事實如何呢?
一位接近蘇泊爾管理層的知情人士透露,與SEB合資之后,蘇氏父子的重心已經不在蘇泊爾這口“鍋”上了。
隨后蘇增福透露:“五到十年,我要再打造一個和蘇泊爾一樣的明星企業。”
三救“資金鏈”
作為一家知名的壓力鍋及炊具公司,蘇泊爾于1994年由蘇增福、蘇顯澤父子一手締造,卻最終被剝離出蘇泊爾集團。炊具公司上市、被外資企業SEB并購、蘇氏家族徹底退出三部曲,光鮮的背后抑或是資金鏈的尷尬與無奈。
從2001年起,蘇泊爾開始向廚房小家電進軍。而在介入小家電之前,蘇泊爾集團已經涉足了醫藥、青島旅游(www.quqingdao.com)、餐飲和海運等行業,但這些并未給蘇氏的財富帶來爆炸式的增長。1998年,蘇泊爾集團用近900萬元資金收購可立思安制藥公司,投入百萬元資金研發產品;投資1500萬元成立怡園醫藥工業區,目前剛剛起步;2001年,出資千萬元購進“方鑄號”豪華客輪,更名為“太陽神一號”,涉足青島旅游(www.quqingdao.com)行業;并出巨資買斷大鹿島青島旅游(www.quqingdao.com)度假區40年使用權。2003年6 月,該集團還投資1200萬元成立海運公司。
“連續而大手筆的產業投資,存在著集團產業資金鏈斷裂的風險,為了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將集團內主營業務獨立拆分上市不失為上策。”某證券咨詢中心分析師馮慶濤分析。
2000年11月,蘇增福拆分出蘇泊爾集團的核心業務成立蘇泊爾炊具股份有限公司,全力籌備上市。2004年8月,蘇泊爾炊具股份有限公司 (002032.SZ)在深圳中小企業板上市。蘇泊爾上市公開發行3400萬流通股,發行價為每股12.21元。上市所募集的近4億元資金使蘇泊爾建起杭州、武漢工廠,解決了產能和流動資金的困局,對蘇泊爾集團持續快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蘇泊爾上市一年后,根據蘇泊爾股價,蘇增福家族持股市值從上市前的1.3938億元飆升到5.7億元,也就是說,公司上市讓蘇增福在一年內財富暴增4億多元。”馮慶濤透露。
更為重要的是,這讓蘇增福嘗到了資本運作的甜頭,他意識到,與做實業需要日積月累相比,資本運作可以讓資本瞬息成幾何倍增長。
蘇泊爾進入又一個快速發展期。但快速增長的規模需要更多資金的支持,不僅僅是上市融資的4億元,同時技術上的瓶頸、國際市場的高門檻等因素,都在隱隱羈絆住蘇泊爾做大做強的腳步。
此外,炊具公司上市后,意欲“放長線,釣大魚”的蘇增福已不屑于小項目收益,在不斷擴張蘇泊爾帝國版圖之時他選擇了基礎性產業。這類產業普遍投資大、回報慢,如此下來集團的資金鏈則成了高度承壓的彈簧,將可能面臨著一次大過一次的斷裂風險。
蘇泊爾集團很快便投巨資開發建設集裝箱碼頭,這是蘇泊爾集團中投資最大的項目。據了解開發一個5萬噸級碼頭就需投資5億~6億元,而且這是一個投資大、風險大、回報慢的長線項目。
蘇泊爾集團的花錢大戶不止集裝箱碼頭,房地產雖然資金周轉速度快,但買一塊地也需要5億~10億元,集團的兩個制藥企業、大鹿島、海運公司等因成立時間短,投資遠遠大于收益的狀況,也急需集團資金的支撐。
2006年,不差錢的蘇氏父子將蘇泊爾炊具公司51.31%的股份轉讓獲得了近23億元的資金,再次解除了集團資金上的燃眉之急。但是,蘇增福父子辛苦經營20年的蘇泊爾卻也由標桿性的民族企業變成了法資企業。
2008年、2009年,蘇增福父子在資本市場上陸續減持炊具公司的股份。
2011年2月16日,蘇增福家族及蘇泊爾集團將所有股份轉讓給SEB公司,SEB公司持有蘇泊爾的股權比例高達71.31%。
本次股權轉讓完成后,蘇氏家族減持的套現金額高達34億元,蘇增福套現13億元左右,同時也不再持有蘇泊爾股份。
有知情人士稱,套現資金今后將主要用于港口、不銹鋼等新產業。
放棄是一種智慧。正如競爭戰略之父邁克爾 波特所說,戰略的本質是選擇何者不可為。沒有取舍,企業就不需要戰略。
蘇泊爾集團刊物《蘇泊爾報》的報道流露出了蘇氏的放棄原因!短K泊爾報》稱,蘇波爾集團2010~2014年五年發展規劃要求2014年集團各產業營業總額超百億元,炊具、小家電則未包含在這些產業中。在報道中,蘇增福表示要堅持兩條腿走路:既要搞資本運作,也要有實業支撐。“集團將把60%的資金投向資本市場和基礎建設,包括大麥嶼碼頭的長期投入、參股一些金融證券企業以及建造大樓。實業方面進行投入的重點項目是衛浴產業。”
瘋狂多元化
把一個瀕臨倒閉的農機廠做成全國鍋具行業第一,蘇增;苏15年時間,而使蘇泊爾從鍋具發展為擁有炊具小家電、醫藥、房地產、海洋資源、港口物流、海島青島旅游(www.quqingdao.com)等多個產業、初具帝國雛形的多元化集團,蘇增福只用了6年時間。
1941年出生于浙江臺州玉環縣陳家村的蘇增福身上有著那一代人獨特的烙印。他親身經歷了舊社會家里揭不開鍋的辛酸,后來又趕上了五十年代砸鍋煉鋼鐵的“大躍進”,當兵8年復原后回到農村。
他有生以來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玉環縣陳嶼一家農機廠當供銷員而后被推選為廠長,開始涉足壓力鍋行業。后來蘇增福把壓力鍋產量做到全國第一,在當地有“鍋王”的雅號。
1994年初,在競爭對手的打壓下,蘇增福、蘇顯澤父子一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蘇泊爾,推出了國家新標準的壓力鍋產品。兩年后,蘇泊爾壓力鍋年產銷量躍居全國第一,1997年蘇泊爾被中國輕工總會譽為“中國壓力鍋第一品牌”。從此,蘇泊爾牌壓力鍋成為國內壓力鍋市場的領頭羊,蘇泊爾幾乎成了壓力鍋產品的代名詞。
然而已近退休之年的蘇增福并不滿足于“只做一口鍋”,他有著進軍多個產業的集團夢想,于是“一業為主、多元發展”的企業戰略開始付諸行動。
“蘇泊爾集團多元化的擴張路線并沒有拘泥于是否與蘇泊爾主業有相關性,蘇氏的發展更多地傾向于投資巨大、回報慢的基礎性產業,比如制藥、房地產、港口物流等。”賽迪顧問企業戰略資深分析師封殿勝告訴《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