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說可以替代稀土,應該只是一種談判手段”,“1992年鄧小平說‘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的時候,包括我們自己還沒感覺出稀土在戰略上有那么高的位置。”無機化學家、中科院院士黃春輝對《望東方周刊》表示。
不過,隨著2010年稀土之爭的加劇,即使最普通的中國人也開始關注“稀土”這個字眼。“近兩三年,國家對稀土的重視程度加大很多。”五礦集團公司五礦稀土研究院院長廖春生對本刊記者說,作為科研人員他的感受比較強烈:原來能爭取到十幾萬研究資金就覺得很不容易,現在國家一個項目就是幾千萬,甚至上億。
其實根據中國商務部和中國稀土學會等機構的統計,中國目前雖然擁有全球30%的稀土資源,但是按人均資源量計算,已屬稀土資源相對稀缺的國家。在此情況下,中國卻擁有世界90%的產量。這是為什么?
停產的外國稀土
從稀土的工業儲量來看,稀土不僅存在于中國,在美國、澳大利亞、越南、俄羅斯及原蘇聯加盟共和國地區都有一定的儲量。根據2009年統計,美國稀土儲量占世界13%,而產量為零;俄羅斯儲量占世界19%,產量為零;澳大利亞儲量為540萬噸,產量也為零。根據統計,占有全球70%稀土儲備的其他國家只開采不足10%的稀土資源。
“盡管稀土并不是中國獨有的資源,但1995年以后世界上絕大部分稀土都是由我們來供應。”被稱為“中國稀土之父”的中科院院士徐光憲對《望東方周刊》表示。比如美國,目前沒有一家稀土加工廠在運營。
其實在20世紀,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也開采稀土,只是中國稀土技術在世界引發的一場沖擊波改變了這一情況。上世紀60年代,世界最大的稀土礦——中國的白云鄂博開始向國外少量出口稀土。當時在世界范圍內,稀土開采主要集中在美國一家叫做MountainPass的稀土礦。而較為先進的稀土分離技術則被法國Rhodia稀土廠掌握并壟斷著。
彼時,中國急需從稀土資源大國變成稀土生產大國。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稀土分離技術。70年代后期,中國研究出了“稀土萃取串級理論”。黃春輝回憶說,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可以很便宜、高效地進行稀土分離,“從前從一個礦過來到設計出產品,流程一年都做不完,在這個理論指導下,新的技術工藝一個月就可以完成。”
到90年代,中國的稀土分離技術逐漸領先世界,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一場“中國沖擊波”。比如,美國Ames實驗室是全球較早做稀土的機構,從上世紀40年代就開始稀土分離。它的提取濃度是每升百分之一克。而中國用萃取理論,提取的濃度達到一升幾百克。國際上開始意識到中國有純度很高的稀土。
“中國稀土分離技術的低成本、高效應用,生產出大量單一品種的稀土,一方面形成了對國外稀土生產的強烈沖擊,另一方面也推動了中國乃至世界的稀土研究和應用的快速發展。”廖春生說。
隨著稀土分離技術路徑的清晰,稀土行業的高利潤也開始被發現,“分開的單一稀土產品比沒分開的價格高許多。特別是一些產量小的元素比沒有分開時,貴出幾千倍。”徐光憲說,民間有說法:送出一車稀土,可以開回一輛桑塔納。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地方稀土廠、私營稀土廠一哄而上,中國短時間內涌現近100家稀土廠。當時全世界的稀土需求量只有10萬噸,中國的稀土分離能力到了15萬噸以上,開始超過了需求。在中國強大的稀土生產能力下,各國不再開采自己的稀土,都購買中國稀土。到90年代中期,世界較大規模的稀土企業均關閉了生產線,法國的Rhodia廠和美國的Morlycorp廠相繼停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