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觀察:大品牌領漲中小品牌伺機而動
“漲價前最后一次打折促銷,優惠從速。”“產品要漲了,要買就趁現在哦。”“欲裝修新房過年,沒趕上元旦促銷季,對比節前節后的馬桶價格,居然漲了150元,比年底加薪還要漲得快。”“金屬原材料、板材、人工都漲了,產品不漲價就要維持不下去了。”……
“漲”聲不斷的裝修旺季,不管是商家還是消費者均聞“漲”色變。那么,元旦后衛浴產品的第一波漲勢究竟如何?記者體驗消費收集“情報”。
箭牌衛浴銷售人員介紹說,“接廠家通知,元旦過后箭牌衛浴產品全面漲價了,在原有價格基礎上約上調10%-15%。”不僅如此,記者還從工廠相關負責人方面得知,樂華集團旗下的箭牌、法恩莎和安華衛浴均全線漲價,且漲幅平均不低于10%。
除此以外,科勒和TOTO仍舊堅持往年的漲價幅度,前者在兩三百元之間,后者在五到十個百分點之間;葸_的漲價動作則將在三月份正式啟動,漲幅也可能為10%。恒潔衛浴營銷中心辦公室主任梁健生則表示,恒潔衛浴暫時不會在現有的產品上調價,但會開發附加值更高的產品來逐步實現產品的更新。換言之,恒潔衛浴2011年推出的新品將以全新的價格體系面市。
從以上的情報不難看出,知名度較高的衛浴品牌在元旦后紛紛加入漲價大軍中,卻鮮有耳聞中小品牌的漲價動作。對此,箭牌總經理方春一語中的,“市場的變革總是由大品牌帶動,這種價格上漲的變化肯定也由大品牌首先開始。小品牌有的不具備溢價的能力,如果提價就會死得更快,這要看品牌的實力。”可見,中小品牌并非對成本上漲“冷血”,而是伺機而后動。
預測2011:不代言價格戰漲價或無礙銷量
在往年大大小小的黃金周中,衛浴價格戰一場比一場慘烈,“衛浴套餐價999元”,“特價馬桶499元”,“驚爆價,馬桶僅99元”……以價格戰攻城略地的衛浴廠商以“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價格自相殘殺,精彩程度堪比《72家租客》里的石堅和哈公在旺角西洋菜街斗賣電器喊出跳樓價的劇情。不過,看到情報上一個個響當當的衛浴品牌紛紛提價的消息,您應該會相信“衛浴不再代言價格戰”的可靠性吧?
對此,業界人士不免擔心,脫離價格戰的衛浴產品還銷得動嗎?但事實證明,即使產品價格漲了,銷量依然一路飄紅。搜房家居網元旦過后啟動了“全國家居老總大拜年”專訪活動,在總結2010年及元旦黃金周的市場成績時,包括TOTO、箭牌、法恩莎、安華、惠達、鷹牌、安蒙、恒潔、杜菲尼、IVI等在內的衛浴品牌均表示提前完成了全年的預期目標,元旦市場也比中秋國慶雙節的表現都要好。
那么,沒有了價格這把利劍,衛浴銷售靠什么推動?杜菲尼衛浴總經理楊春接受搜房家居網記者采訪時既肯定了價格體系將有所調整,也表示企業將盡最大可能內部消化漲價成本,同時會通過研發、服務等提高產品附加值,以更高的性價比吸引消費者。IVI衛浴則表示,公司在幾年前就明白了低價不是占有市場的法寶,從而采取了優化生產工藝、擴大生產基地的產能等手段降低生產成本。
可見,面對國內經濟的高通脹壓力,衛浴企業很早就已經意識到產品漲價勢在必行。可預測,2011年衛浴行業或現集體漲價行為。法恩莎總經理嚴邦平也不得不承認,“2010年CPI指數增長了5.1%,幾乎所有原材料都有增長,同時員工工資和福利支出都在大幅增長,因此我相信很多企業都扛不住成本的增長。現在提產品價格保持不變,甚至還能降低的不多,我相信大部分企業應該都會有這樣的調價行為。”
專家點評:集體漲價行為對行業利大于弊
產品漲價了,元旦銷量卻取得開門紅,前提條件有二。第一,漲價品牌均為衛浴大品牌,高端客戶群面對幅度不高的調價行為并不會有過多的敏感反應。第二,在前面幾個黃金周消費不給力的情況下,元旦這個最后的黃金周處在裝修旺季的旺季,出現難得的銷量反彈屬于正常現象。那么,如果漲價趨勢越來越明顯,漲價幅度可能走高,并形成集體漲價的話,會否對衛浴行業的發展起到負作用?
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建筑衛生陶瓷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黃芯紅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產品漲價是行業發展所趨。低價格低水平的行業競爭不是我們所要提倡的,陶衛行業的生產成本還是比較高的,若仍維持原來的水平對行業的發展不利。他一直提倡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文化藝術含量,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作為陶衛企業的發展目標,而不能一味地以規模取勝,或以低水平競爭取勝。
箭牌總經理方春與黃芯紅的觀點不謀而合,“今年中國經濟通貨膨脹壓力大,所有物價都在上漲,衛浴產品上漲是必然的,這時候更能體現大品牌是否具備溢價的能力。一個大品牌若不具備溢價的能力,就無法生存。在溢價的前提下,對品牌的產品品質、功能和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你能提供更高的價值,令價值與價格匹配了,甚至物超所值,消費者自然就接受了。”
箭牌就是這么做的。作為領漲的衛浴大品牌,并非單純為了漲價而漲價,而是從行業發展的大方向考慮,在提高產品價格的同時提升了產品的品質,完善了企業的服務與管理體系,從而促進企業轉型往更良性的,更健康的方向發展?梢,漲價對企業的發展不一定是壞事,從某種層面看,更可能推動了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