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首鋼走過的第91個年頭。首鋼將向世界兌現全面停產的鄭重承諾。
此前的九十年,被首鋼人譜寫成了跌宕起伏的三部曲——
第一個三十年內,當時還名為石景山鋼鐵廠的首鋼,見證了舊中國民族鋼鐵工業歷經磨難的歷程;第二個三十年內,隨著新中國成立,首鋼工人奠定了共和國工人階級的形象;第三個三十年內,首鋼以企業責任和社會擔當完成了角色的轉換,走出首都,在轉型的同時為自己尋覓新的發展空間。
站在第四個三十年的起點上,這家曾經以“首都”命名的鋼鐵廠,將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全國,書寫嶄新的未來。
“既然是首,就要帶頭”
1970年6月8日,在接見全國重點鋼鐵企業代表時,周恩來總理對首鋼的代表說:“首鋼是首都的鋼廠,既然是首,就要帶頭!”
從首鋼建廠以來,這句話就是他們的奮斗目標,而自明確提出后,在此后的幾十年里,它成了首鋼人自我奮進的動力。
今年年底停產的一高爐肇始于首鋼前身——1919年建立的龍煙鐵礦公司石景山煉鐵廠。
1950年,破舊的一高爐被提上改造日程。幾十名工友連續33天沒回過家,24小時連軸轉,使得高爐的兩個主要指標全部達到了世界第一:利用系數突破2.5,超過了前蘇聯的鋼廠;焦比降到336公斤,低于日本的鋼鐵公司。
二號高爐改造,三、四、五號高爐,初軋廠,冷拔廠,電焊鋼管廠一個接一個開工建設,首鋼廠區里的菜地逐漸被一座座嶄新的廠房取代。時至1964年,廠區北面的煉焦廠、燒結廠、煉鐵廠,南面的煉鋼廠、初軋廠,使得首鋼初步形成了集采礦、燒結、焦化、煉鐵、煉鋼、軋鋼為一體的鋼鐵聯合企業。這一年,我國第一座30噸氧氣頂吹轉爐在首鋼上馬,更壯大了首鋼的實力。
1966年,一高爐創造了利用系數為2.55,焦比為362公斤的世界紀錄。第一次為新中國的冶金戰線,也為全國的工業戰線奪來了一個工業經濟技術指標的世界冠軍。
1979年春,首鋼決定改造二高爐。經過反復篩選,從100多項建議中確定了37項新技術,把二高爐的容積擴大了一倍以上。1979年12月15日,37項新技術全部投入運行。其中僅噴煤粉一項,每向爐膛中噴一噸煤粉,就可節約800公斤焦炭,降低成本30多元。
1980年,無料鐘技術發明者、盧森堡工程師萊吉耳專程來首鋼參觀,他贊嘆又遺憾地說:“全世界都買我的專利,就是你們中國不買。你們自己搞成了,有些細節還超過了我!”
1979年起,首鋼成為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點單位,采用利潤遞增包干,由此有了“農業改革看鳳陽,工業改革看首鋼”之說,在全國工業企業中奪了個頭名。
到1989年,首鋼利潤年增長率為全球鋼鐵公司的2.4倍。1994年,鋼產量達到823.7萬噸,為全國首位。
要首都還是要首鋼
2005年,關于首鋼要搬遷的安排已經塵埃落定。這時,首鋼已經度過了十年備受煎熬的徘徊期。
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環境污染問題,在社會上引發“要首都還是要首鋼”的爭論。由于國家沒有批復發展規劃,首鋼多年來已不能在北京地區擴大規模,基本上處于維持簡單再生產狀態。
2002年,中國鋼鐵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首鋼卻還是維持1994年的800余萬噸產量不動。
在鼎盛時期,首鋼一家企業的利稅就占到全北京市稅收的四分之一。而到了2004年,北京國地稅收入達到1800億元,首鋼同期上繳利稅只有28億元。
“首鋼難以在北京獲得長遠發展。”首鋼總公司董事長朱繼民分析說,環保成本、水電費用、人工成本、運輸費用……掰著指頭一算,北京地區鋼鐵生產成本遠遠高于其他鋼企。
2005年2月,國務院做出了批復,決定首鋼逐年減產,同時進行搬遷,離開北京。
幾十年間,親手建立起來了那么多“全國第一”,又要親手把它拆掉,這是在自己的心窩子上動刀子。
不過,曾創造無數輝煌的首鋼人,再度將這次挑戰轉化為機遇。無論新建還是重組,首鋼舍棄的都是落后產能。
率先啟動的遷安鋼鐵項目,上馬的第一條生產線就是2160毫米板材生產線。在上世紀90年代,首鋼多次申請在石景山上馬這條生產線,但一直未獲批準。
此后,秦皇島的首秦公司、曹妃甸的京唐公司、順義冷軋相繼啟動,上馬的都是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高端產能。
而在石景山廠區,首鋼相繼熄火了三座高爐、一座焦爐,關閉停產了第三煉鋼廠、中厚板廠。
隨著石景山主廠區的全面停產,首鋼已經形成了布局全國的九大鋼鐵基地,產能從搬遷前的800萬噸擴充到現在的3100萬噸,產品結構也得到了徹底改變。
新起點的標志就是“先進”
在位于曹妃甸的首鋼京唐辦公樓前,有一排生長茁壯的樹木。為了它們能夠存活,曾經百般周折。
樹坑要深四五米,是普通樹坑的近一倍?永镤伾纤芰喜迹偬钌蠌奶粕绞薪纪趤淼哪嗤,澆上幾十公里外運來的淡水。
這是因為,樹木腳下的20平方公里土地在幾年以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十幾艘吹沙船、一萬多名建設者晝夜不息地工作,才把這片海水變成了堅實的沙地。
而今,轟隆作響的傳輸帶把剛剛卸下的鐵礦石送進廠內,等待它們的是兩座國內最大的5500立方米級別高爐。熱火朝天的生產場面仍然是首鋼不變的傳統,只是地點由首都北京挪到了河北唐山、遷安,貴州,山西……
這一挪,更現代化,也更先進了。
位于曹妃甸的首鋼京唐公司,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臨海鋼鐵廠。進來的礦石、煤炭、原材料,出去的成品,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從海路運輸,有成本和效益優勢。
在海灘上,首鋼人實現了二次創業。通過搬遷,實現了臨海、臨港,也完成了產品的升級換代。
2007年,溫家寶總理到首鋼視察時指出:“搬遷調整使首鋼站在了新的起點,這個新起點的標志就是先進。”
創世紀地把一個千萬噸級的鋼廠從首都搬到數百里之外的海濱,首鋼的搬遷不僅實現了自身的產業結構升級,還為大城市重工業的搬遷,以及中國鋼鐵工業合理化布局積累了經驗。
曾參與制定《鋼鐵產業發展政策》的中鋼協副秘書長李新創表示,從歷史上的產業布局來看,我國的大型鋼鐵企業都主要分布在一些大城市或者水資源緊張的地區,造成的后果是運輸量大,成本高,污染嚴重,資源浪費。“首鋼的搬遷正是符合產業調整方向的。”李新創說。
目前,在廣東湛江、廣西防城港都在建設臨海鋼廠,首鋼的示范作用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