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浩說,公司已經與望謨縣簽訂了相關合同,全部投資將達到52億元,年產值超過40億元,為望謨提供5萬個就業崗位。2013年內,高盛公司要建成年產5萬噸為桉樹種植配套的化肥廠,5至8年內建成總投資20億元、年產30萬噸的紙漿廠,并在望謨縣境內的紅水河建設3個以上的專用碼頭,屆時,公司的板材、紙品等產品通過紅水河就可以到達珠三角。
望謨靠什么引進并留住了這樣一個大型企業?
“望謨林地流轉便捷有效,對我們林業企業來說,有資源的保證,產業才能越做越大。”李東浩一語道破天機。
望謨2008年開始林權制度改革,目前已完成勘界面積220余萬畝,實際勾繪宗地數17.8萬宗,打印林權證42306本。林權制度的改革,讓林農流轉土地更為便捷有效。到2010年12月7日,望謨縣流轉林地面積剛剛超過10萬畝,涉及全縣17個鄉鎮、近萬戶林農。
2009年,49歲的王福斌將自己的40畝林地,以每畝10元的價格流轉給高盛公司種植桉樹,他自己也到高盛公司上班,負責維護樹苗等工作。公司包吃包住,每月可以領到最低1500元的工資。
在高盛公司打工,僅工資年收入就超過1萬元,這還不算自己吃飯消耗掉的費用。“我們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在高盛公司上班。”王福斌笑著說。
望謨縣農業林業和扶貧開發局局長劉隆給記者算了筆賬,30畝桉樹需要1名維護工人。目前望謨桉樹種植面積超過10萬畝,維護工人達到了3000人。他們不再依靠土地生存,而是靠自己的技術吃飯,搖身一變,這些農民變成了產業工人。根據規劃,2014年,望謨種植桉樹的面積將達到60萬畝,屆時,當地“產業工人”的人數將超過18000人。
林地流轉給農民帶來新“身份”農民與產業工人,一個是第一產業生產力的代表,一個是工業時代的新興代言人。在我省廣大農村,產業工人只是個罕見的名詞而已。
產業工人對農民來說,不再主要依靠土地作為生存的必要條件,他們更多的是通過自己的技術來生存。
望謨縣的林地流轉,不僅增加了財政收入,重要的是,讓更多的農民通過林地的流轉,收入發生了變化,身份發生了變化。這些,需要政府、企業和農民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