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下半年以來,“房產新政”的影響終于在家居行業顯現出來,企業銷售額普遍下滑,最多的下滑40%-60%。在一片“買賣不好做”的叫苦聲中,一個奇怪的現象隨之而至:產品價格不但沒有下降,反而不斷往上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家具行業,上漲幅度都在10%以上,似乎不漲價就不時髦。不過,這種“漲價”風潮對于消費者來說并沒有明顯的感覺,因為上漲的是成本,人們看到的是虛高的市場價,而這個標在價簽上的價格,全憑廠商一張嘴說了算。專家提醒消費者買家具時最好選擇品牌,并當心價格“貓膩”。
現象:家具產品普遍上漲10%以上
華倫蒂詩家具北京代理商馮小姐最近頗為苦悶,有兩個顧客11月28日前來訂一個月前看好的一款軟床時,發現價格與當初核算過的增加了不少。顧客堅持按原來的價格訂貨,馮小姐看著廣東總部的一紙通知犯了愁:不按原價給顧客下單吧,顧客就不要這件貨了;按原價開單吧,自己得賠8%。原來,她11月初接到廣東總部的通知,從11月8日開始,華倫蒂詩旗下四款產品全面上調出廠價格,上漲幅度是8%。
“那套沙發原來賣1.5萬元,現在變成了1.62萬元,顧客當然不滿意呀!”馮小姐一臉的無奈。實際上,像馮小姐這樣遭遇廠家強行漲價的狀況在北京各大賣場里比比皆是。就在一周前,在紅星美凱龍(查看地圖)東四環店強力家具展廳里,銷售人員就在忙著重新寫價簽,把舊價簽換下來。“如果還按原來的價格賣要虧本,我們把價格稍微調高了些。”該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上調幅度大約在30%左右,倘若趕上賣場做活動,價格還會往上稍微漲一點,否則活動力度太大,廠家根本吃不消。
百強家具總經理陳曉太最近也為漲價問題發愁。漲吧,消費者覺得價高;不漲,廠家變成真正虧本銷售。“經過我們內部調研和商討后決定,為了保證基本利潤和可持續發展,百強板式類產品很快要上調20%,實木類產品較過去提高10%的售價。”陳曉太說這話時臉色有些沉重。
關于漲價,同樣的艱難決定近期還發生在曲美家具(查看地圖)身上,上漲幅度約10%。北京板式家具領軍品牌意風家具也不得不把價格調高了30%。漲價風,正在隨著越來越勁的冬風席卷家具行業。
原因:成本增加銷售下滑
按照市場基本規律,漲價往往是緣于產品供不應求。供需平衡被打破,物以稀為貴,漲價自在情理之中。然而,這一輪家具漲價潮卻是一種“怪象”:家具廠商都在喊“生意不好做”,不但不降價反而漲價!
意風家具董事長溫世權表示,“房產新政”到今年下半年終于在家具行業體現出來,市場需求不旺,和去年同期相比,意風在北京的銷售額下降了40%。與此同時,各項成本在不斷增加,逐年提高的人工成本也不容忽視。近幾年來,隨著居民收入和物價全面提高,工人對薪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凡是手藝嫻熟點兒的技工,工資一般都在4000元左右,有時一些特別工種的工人工資更高。“不能委屈了工人,但也不能讓意風全部消化人工成本,迫于無奈我們的產品只有漲的份兒。”
華倫蒂詩在給經銷商的傳真中對于漲價給出的理由是:由于原材料上漲過大,物流成本增加,銷售價格太低不足以抵銷成本的增量,只能靠提升出廠價來彌補。對于原材料上漲,業界普遍證實所言非虛。陳曉太這樣形容木材交易的火爆:“現在有一批人每天都駐守在中國與俄羅斯邊境附近,但凡有一輛運送木材的貨車進來,會立刻將其攔下,不論價格高地不由分說地買下全部木材,原料緊缺程度可想而知。”陳曉太說,原材料少了,價格自然一路飆升,比如水曲柳木,現在已由過去的每立方米幾百元飆升至1500多元,用水曲柳木做的家具,價格自然是水漲船高。
強力家具董事長張福才對陳曉太的說法十分認同。他表示,正在上漲的原材料不單單只有木材,還有制造家具必須用到的油漆、五金配件等。如果是軟體沙發,還涉及到棉花等材料。另外,工廠采購及運輸成本加大也是家具漲價的直接原因。“大家都知道汽油漲價了,那么隨之而來的肯定就是運費提高,從而導致成本提高,漲價也就是理所當然。”
據悉,今年下半年以來,家具企業整體銷售形勢不容樂觀。不少企業下滑幅度高達60%,在一些主流賣場里,即使排名前十名的企業也未必能盈利。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紛紛打出了漲價牌,實屬無奈之舉。
反應:消費者對“漲價”不敏感
盡管家具產品上浮價格在情理之中,但也有業內人士提出質疑:家具不屬于快消品或日用品之列,很多時候人們都是幾年才逛一次家居賣場,價格上漲與否消費者其實并不敏感。
實際上,家具的標價很有學問。在居然之家(查看地圖)、紅星美凱龍等檔次較高的賣場里,聚集著一批品牌家具企業,它們的價格相對來說比較堅挺,打個9折、8.5折已經很不容易了,只有在重大促銷活動的時候,才會打7折。但在一些不太知名的賣場里,3折、2折甚至1折的招牌隨處可見,很多消費者養成了習慣,不打折就不買,這直接導致了家具標價的虛高。一般來說,家具零售價比出廠價要高出一倍,才有打折的本錢。如果家具實際售價與出廠價相比,沒有30%以上的毛利,根本就沒法維持高昂的場租、營業員的提成及物流、服務等成本支出。
正因為人們在市場上看到的家具標價是虛的,成交價到底是多少才算合算,全憑顧客自己的感覺。而家具標多少價,最后又打多少折,也是全憑廠家一張嘴,消費者根本不可能了解到內情。這就導致了所謂漲價與降價不過是廠家與經銷商之間的結算價格,消費者很難感覺得到。
北京市場協會家居分會秘書長劉晨認為,家具行業魚龍混雜,一些非品牌的家具企業借助“漲價風”隨手抬高價格的情況有可能發生,但肯定不會出現在品牌家具企業身上,尤其是北京家具品牌。“一旦成為了品牌,企業的關注點都是如何讓消費者獲得更多實惠,而不是如何從消費者那里牟取暴利。”
面對成本增大而形成的漲價風,劉晨給消費者的建議是,首選品牌家具的產品;對家具企業的建議則是,深入挖掘商品價值,避開北京、上海、天津等開店成本較高的一二線城市,將市場拓展目標放在二三線城市。“同樣面積的店面,在一線城市刨除租金等成本后毛利可能只有10%,但在二三線城市肯定要高得多。”
現象:家具產品普遍上漲10%以上
華倫蒂詩家具北京代理商馮小姐最近頗為苦悶,有兩個顧客11月28日前來訂一個月前看好的一款軟床時,發現價格與當初核算過的增加了不少。顧客堅持按原來的價格訂貨,馮小姐看著廣東總部的一紙通知犯了愁:不按原價給顧客下單吧,顧客就不要這件貨了;按原價開單吧,自己得賠8%。原來,她11月初接到廣東總部的通知,從11月8日開始,華倫蒂詩旗下四款產品全面上調出廠價格,上漲幅度是8%。
“那套沙發原來賣1.5萬元,現在變成了1.62萬元,顧客當然不滿意呀!”馮小姐一臉的無奈。實際上,像馮小姐這樣遭遇廠家強行漲價的狀況在北京各大賣場里比比皆是。就在一周前,在紅星美凱龍(查看地圖)東四環店強力家具展廳里,銷售人員就在忙著重新寫價簽,把舊價簽換下來。“如果還按原來的價格賣要虧本,我們把價格稍微調高了些。”該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上調幅度大約在30%左右,倘若趕上賣場做活動,價格還會往上稍微漲一點,否則活動力度太大,廠家根本吃不消。
百強家具總經理陳曉太最近也為漲價問題發愁。漲吧,消費者覺得價高;不漲,廠家變成真正虧本銷售。“經過我們內部調研和商討后決定,為了保證基本利潤和可持續發展,百強板式類產品很快要上調20%,實木類產品較過去提高10%的售價。”陳曉太說這話時臉色有些沉重。
關于漲價,同樣的艱難決定近期還發生在曲美家具(查看地圖)身上,上漲幅度約10%。北京板式家具領軍品牌意風家具也不得不把價格調高了30%。漲價風,正在隨著越來越勁的冬風席卷家具行業。
原因:成本增加銷售下滑
按照市場基本規律,漲價往往是緣于產品供不應求。供需平衡被打破,物以稀為貴,漲價自在情理之中。然而,這一輪家具漲價潮卻是一種“怪象”:家具廠商都在喊“生意不好做”,不但不降價反而漲價!
意風家具董事長溫世權表示,“房產新政”到今年下半年終于在家具行業體現出來,市場需求不旺,和去年同期相比,意風在北京的銷售額下降了40%。與此同時,各項成本在不斷增加,逐年提高的人工成本也不容忽視。近幾年來,隨著居民收入和物價全面提高,工人對薪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凡是手藝嫻熟點兒的技工,工資一般都在4000元左右,有時一些特別工種的工人工資更高。“不能委屈了工人,但也不能讓意風全部消化人工成本,迫于無奈我們的產品只有漲的份兒。”
華倫蒂詩在給經銷商的傳真中對于漲價給出的理由是:由于原材料上漲過大,物流成本增加,銷售價格太低不足以抵銷成本的增量,只能靠提升出廠價來彌補。對于原材料上漲,業界普遍證實所言非虛。陳曉太這樣形容木材交易的火爆:“現在有一批人每天都駐守在中國與俄羅斯邊境附近,但凡有一輛運送木材的貨車進來,會立刻將其攔下,不論價格高地不由分說地買下全部木材,原料緊缺程度可想而知。”陳曉太說,原材料少了,價格自然一路飆升,比如水曲柳木,現在已由過去的每立方米幾百元飆升至1500多元,用水曲柳木做的家具,價格自然是水漲船高。
強力家具董事長張福才對陳曉太的說法十分認同。他表示,正在上漲的原材料不單單只有木材,還有制造家具必須用到的油漆、五金配件等。如果是軟體沙發,還涉及到棉花等材料。另外,工廠采購及運輸成本加大也是家具漲價的直接原因。“大家都知道汽油漲價了,那么隨之而來的肯定就是運費提高,從而導致成本提高,漲價也就是理所當然。”
據悉,今年下半年以來,家具企業整體銷售形勢不容樂觀。不少企業下滑幅度高達60%,在一些主流賣場里,即使排名前十名的企業也未必能盈利。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紛紛打出了漲價牌,實屬無奈之舉。
反應:消費者對“漲價”不敏感
盡管家具產品上浮價格在情理之中,但也有業內人士提出質疑:家具不屬于快消品或日用品之列,很多時候人們都是幾年才逛一次家居賣場,價格上漲與否消費者其實并不敏感。
實際上,家具的標價很有學問。在居然之家(查看地圖)、紅星美凱龍等檔次較高的賣場里,聚集著一批品牌家具企業,它們的價格相對來說比較堅挺,打個9折、8.5折已經很不容易了,只有在重大促銷活動的時候,才會打7折。但在一些不太知名的賣場里,3折、2折甚至1折的招牌隨處可見,很多消費者養成了習慣,不打折就不買,這直接導致了家具標價的虛高。一般來說,家具零售價比出廠價要高出一倍,才有打折的本錢。如果家具實際售價與出廠價相比,沒有30%以上的毛利,根本就沒法維持高昂的場租、營業員的提成及物流、服務等成本支出。
正因為人們在市場上看到的家具標價是虛的,成交價到底是多少才算合算,全憑顧客自己的感覺。而家具標多少價,最后又打多少折,也是全憑廠家一張嘴,消費者根本不可能了解到內情。這就導致了所謂漲價與降價不過是廠家與經銷商之間的結算價格,消費者很難感覺得到。
北京市場協會家居分會秘書長劉晨認為,家具行業魚龍混雜,一些非品牌的家具企業借助“漲價風”隨手抬高價格的情況有可能發生,但肯定不會出現在品牌家具企業身上,尤其是北京家具品牌。“一旦成為了品牌,企業的關注點都是如何讓消費者獲得更多實惠,而不是如何從消費者那里牟取暴利。”
面對成本增大而形成的漲價風,劉晨給消費者的建議是,首選品牌家具的產品;對家具企業的建議則是,深入挖掘商品價值,避開北京、上海、天津等開店成本較高的一二線城市,將市場拓展目標放在二三線城市。“同樣面積的店面,在一線城市刨除租金等成本后毛利可能只有10%,但在二三線城市肯定要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