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價值升與不升這是個問題
央行宣布將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實行了23個月的人民幣實際盯住美元的體系已經終結,現在將允許人民幣逐漸、部分升值。美國也隨即決定不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兩國貿易關系再次緩和。
但是隨后新華社評論就駁斥了其所謂西方對中國匯改新政的“誤讀”。這篇評論說,“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不等于人民幣升值,更不等于人民幣大幅升值”。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也在接受新華社采訪的時候表示:人民幣匯改將“促進我國外向型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而眾所周知的是,對于出口來說,貶值才是提升競爭力最直接的途徑?▋然鶉H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高級研究員、前世界銀行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黃育川也說,人民幣應貶值。
如果中國真的開放匯率,那人民幣的前景如何?市場普遍認為,因貿易盈余持續且中國外匯儲備充裕,人民幣會升值。但即便人民幣不進行匯改,隨著通漲加劇、實際工資額大幅增加及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揚,中國出口的競爭力已在削弱,而家具出口便是首當其沖的產品類別。
據某外資銀行市場研究部門預測,在美元與其他幣種匯率穩定的理想模型下,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上升2%、5%、10%與20%的話,家具制造業實際出口(real export)將分別下降0.5%、1.4%、2.9%和6.1%。
人民幣升值速度會有多快?記錄顯示,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的3年間,人民幣兌美元累積升值20%。預計到2015年底,美元與人民幣的匯率將達到1 : 5.63,人民幣升值達17%。
不過,鑒于在央行宣布一個月后,人民幣兌美元僅上漲0.7%,這一宣稱的政策變動目前還沒有出現實際的效果;蛟S我們更應該擔心的不是幣值,而是西方國家的進口懲罰政策。
反傾銷稅征與不征也是個問題
美國政府于2004年開始的針對中國制造木制臥室家具的反傾銷案成為了中國對美家具出口最大的滑鐵盧。5年過去了,中國在笑傲其他類別的同時,木制臥室家具的對美出口卻已經被東南亞等國趕超。也無怪乎2010年4月高點展的零售商會議得出了“美國反傾銷的獲益者是越南,而不是美國本土制造商”的結論了。
此前由于“伯德修正案”即《2000年抵銷持續傾銷和補貼法》的存在,反傾銷成為了美國對國內產業的雙重保護手段:對傾銷國產品征稅的同時,將所得稅收補貼給國內受害產業。由于該法案飽受國際社會和WTO的質疑,美國國會于2005年12月和2006年1月兩次投票廢除了該法案,但是對于已生效的罰金仍然發放給有資格的美國國內企業。而對中國家具的反傾銷正是符合這一法案的行為,以此看來,上述會議的結論并不準確:美國制造商毫無疑問是反傾銷的直接“獲益者”。
目前該項反傾銷稅已經征收滿5年,按照美國法律規定于今年3月正式進入了“日落復審”階段,該復審將決定是否要繼續征收此稅。對此,美國業界及相關方的意見大相徑庭:
美國商務部國際貿易局(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on, 簡稱ITA)要求美國政府繼續對中國產木制臥室家具征收反傾銷稅,認為一旦反傾銷稅被取消,傾銷行為很有可能將再次產生。復審方國際貿易委員會(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簡稱ITC)表示會將ITA的意見納入官方記錄。
作為直接利益方的美國制造商當然歡迎繼續對中國產品征稅,甚至因為伯德修正案“分錢規則不公”導致多家制造商為了補貼資格訴諸法院,上演了一場令業界哭笑不得的鬧劇。
而作為直接支付反傾銷稅的進口商,以及大多數零售商卻對該稅收不以為然。美國家具零售商聯盟(The Furniture Retailers of America)在六年前就發表聲明反對該稅項,現在再次成立并通過華盛頓的一家律所Hunton & Williams的服務來進行為取消稅收而努力。4月高點展的零售商會議中反對意見集中爆發來。會議認為,反傾銷稅減少了美國市場上的中國家具,卻沒有能增加美國家具,真正的獲益者是東南亞等新崛起的制造大國。同時與會者還對諸如Stanley家具公司既進口中國家具又從伯德修正案獲取補償的現象表示質疑。“既然多數美國家具制造商都是扶不起的阿斗,政府又何必為他們大舉征稅呢?“有業界人士在高點展的零售商會議上發表了這樣的看法。
美國本土制造商的代表,美國合法貿易家具制造商委員會(American Furniture Manufacturers Committee for Legal Trade)對這一會議及其觀點拒絕置評。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國行業咨詢師一針見血的指出,支持和反對該稅項的雙方都只是在維護自己的利益。制造商希望通過為進口商品加稅來增加自身的競爭力,卻沒有同時進一步投資自己的制造工廠,沒有創造更有競爭力的產品。零售商依賴于外國產品的低價來賺取更多利潤,卻沒有很好的擴展分銷網絡,導致美國的零售業如一盤散沙,“劣質而又無聊”的產品充斥。
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問題突出
今年以來,中國勞動力成本問題凸顯。春節后,有多家國內媒體報道稱,廣州及鄰近的東莞等城市的農民工缺口大約在100萬人,無數生產線閑置,用工方將工資提高了30%以上,卻仍然無法吸引足夠的求職者。而眾所周知,這一地區,正是中國家具制造業最集中的所在。
勞資更成為了最突出的問題。深圳富士康員工短期連續自殺事件和本田零部件廠的停工事件成為勞工漲薪潮的導火索。一時間,各地的最低工資水漲船高。
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出口貿易商之一香港利豐有限公司(Li & Fung Ltd.)是零售商與供應商網絡的橋梁。公司旗下利豐美國(LF USA)的總裁Rick Darling說,近期最低工資標準的上調,已經讓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平均上升了5%到15%。
木制家具制造商惠而蒙公司(FairmontDesigns)在中國南方有制造工廠,而公司首席執行官Jason Liu透露,該廠工人的工資大約比最低工資要求高10%,而為了與廣東政府的漲幅保持一致,這次公司也將為工人增加20%的工資。
中國的實木家具生產商臺升木業于今年第二季度宣布其正在孟加拉國建造加工廠,這是該公司第一家中國本土以外的加工廠。原因是“孟加拉國的勞動力成本只有中國的40%”。
而這次的漲工資潮將進一步拉大中國與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勞動力成本差距。據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分析師估計,11個已宣布上調最低工資的省份,平均漲幅為17%,其他省市預計也將很快上調最低工資。
渣打經濟學家王志浩認為,計劃生育政策加上過去20年強勁的經濟增長和就業創造,農村地區的過剩勞動力到目前為止已經或多或少地被全部吸納。
雖然勞動力成本在一件家具成品的成本中所占比例較小,但鑒于勞動力成本的優勢是成就中國“世界工廠”之稱的最重要因素,中國家具制造的出口前景堪憂。
未來幾年“中國制造”的家具產品或許仍將占據市場的主導地位,但隨著越南和印尼等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體制和基礎設施得到改善,“越南制造”或“印尼制造”變得更為盛行也不足為奇。至少在美國海關公布的2009年美國家具進口數據中可以看出,越南這匹黑馬已經在個別家具出口類別中超過了中國。
中國家具業的敗中求勝之道
所謂凡事有利必有弊,反之亦然。與出口市場相比,在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反傾銷等因素面前,內銷市場反而從中獲益。
市場預測,在接下來的三年中中國各地平均最低工資的年增長率為14%-17%,遠高于GDP增長率。從中遠期來看,這將對中國消費型市場的形成起到正面作用,增強中國的內需市場,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跨國公司和國內大型制造企業最終會不會選擇把產能遷出中國?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經濟系講師J.C. de Swaan認為”很多公司已經這么做了。但外遷現象只會影響到價值鏈的最低端。雖然工資上漲了,鼓勵高端制造業留下來的因素還是有很多,更不用說中國國內的需求必將增加。”
這句話一語道破了內憂外患下中國家具制造業的出路:脫離價值鏈的最低端,增加技術含量,增加產品附加值,建立品牌,最終成為高端制造業,為國內迅速增長的消費需求做好準備。如果繼續走過去“加工制造”的老路,微薄的利潤必然很快在人民幣升值和勞資增長的環境中消耗殆盡。目前中國家具制造業中40%的加工型企業將是這場轉型之戰的主力軍,不成功,便成仁。 (文:王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