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所經歷的產業革命歷程來看,發展中的經濟體通常都會經歷一段快速工業化的過程。目前,中國大陸是沿襲了20世紀后期的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的經濟發展模式。由于城市快速擴張,房地產行業蓬勃發展,快速拉動了各個行業的市場需求,尤其是中國的建筑和裝飾材料行業,更是迎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然而,由于民間資本的大量跟進和銀行的投資過激,使中國房地產行業出現了爆炸性增長,導致各種建材制造加工企業的急劇增加和無序擴張,并因此而引發市場的大量產能過剩。
針對我國各行業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目前,國家發改委己相繼對鋼鐵、鋁、水泥、化工、煉油、風電設備等六大行業出臺了一系列限制措施。2009年11月底由中國歐盟商會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產能過剩的規模已非常龐大,大部分工業行業的工廠開工率只有35-45%。當然,作為與房地產行業的配套產業,燈飾和陶瓷行業的產能過剩更加不會例外。
中國歐盟商會的產業專家認為,導致中國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中國的高儲蓄率,尤其是國有企業未分配的留存收益導致的高儲蓄率;二是出口需求急劇萎縮,主要是源于美國市場的需求;三是國內消費不振;四是法律法規的執行不力;五是政府政策導致的原材料價格偏低;六是中國的資本成本過低;七是國家財政制度導致地方政府過度吸引外來投資;八是地方保護主義;九是產業的技術門檻低;十是地方主義導致行業割據;十一是環保、健康和安全標準及法規未能得到充分執行;十二是市場份額與利潤之間的博弈過于激烈。
一個人跑得再快,也比不上風的速度;企業的發展方向再明確,你最終還得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市場產能過剩,這對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都是一種生存的威脅。如產品利潤越來越低、投資回報周期長、三角債多、庫存積壓嚴重、創新投入成本高等,這些不利因素對每家企業的發展都將產生相當的制約力?膳碌氖牵瑥V大企業經營者心里都很清楚,行業早已出現產能過剩,企業的經營風險將日益加劇。可是,大家卻會不經意地常常忽視這個問題。
人總是不見棺材不落淚的,更何況中國人有著“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千年商道。為了求得生存和發展,幾乎每家企業都制訂了自己的市場份額增長計劃。有大部分企業主是抱著一種“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心態;有些企業主是因為對市場形勢的不了解。這樣一來,就導致許多缺乏市場競爭力的企業被迅速淘汰。據本報調查統計,僅一個中山古鎮,近5年來,每年平均都有1500家以上的燈飾企業關門倒閉。而這種重復投入、重復建設、重復生產、重復浪費的代價對于一個國家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
在產能過剩時代,中小企業的王道就是市場整合。把品牌做大,鞏固自己的渠道,努力培育一支屬于自己的企業核心人才隊伍,不斷革新產品技術,下大力氣建立和完善企業的服務體系,盡量減少企業的固定資產投入,可投可不投的錢堅決不投。必須學會資源整合、抱團取暖,盡可能借助他人的資本壯大自己的企業實力,進一步增強企業自身的抗風險能力,使自己的企業永遠處于不敗之地。
沒有不倒的企業,只有不倒的行業。在市場競爭愈演愈烈的今天,廣大企業經營者千萬不要再守著老黃歷,必須要學會著眼全局,著眼未來,與時俱進,否則,無情的市場將會埋葬你的理想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