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小子三年靠賣涂料賺出兩千萬,靠的是什么呢?
人物簡介:三年前的他,一個普通的農民工,在縣城打工,每個月500多元的收入,12個人的集體宿舍,冬夏一床被,每天就是累。夢想著有一天能夠出人頭地。
今天的他,驥州縣一個小有規模的涂料 生產 廠老板,工廠年產值達千萬元,客戶上百家,是當地的涂料銷售 大戶,所銷售的新型涂料占到驥州一個縣級市涂料市場的30%,總資產兩千萬元。規劃著幾年之后自己的產品遠銷國外。這就是周海慶,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工的成長歷程
記者:出來打工是為了生存還是為了增長見識呢?
周:是為了生存。當時家里條件不好,每個月的工資都會寄回家里補貼家用。
記者:能描述一下當時打工的情景嗎?
周:我出來打工比較早,做過不少零工,后來在一個普通的機械生產廠固定下來,我不懂技術,只能當搬運工,每天都要裝車卸料。工廠包吃住,有集體宿舍,宿舍是12個人一間,特別擠,沒住過的跟本想像不到。工廠的食堂就是饅頭、白菜、清湯,你可能看一眼就吃不下去了。反正是苦水里長大的,也習慣了。
記者:作為一名普通的農民,當時你是怎么想到自己開工廠的呢?這個想法好像對于普通的農民來說很不可思議,你覺不覺得你有哪些與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呢?
周:我沒覺得自己有什么出眾的地方,可能是比較幸運。一個農民開工廠,說起來好像有些不可思議,但其實也并不是不可能,因為那個工廠特別小,一臺機器兩個工人,而且投入也不太多,不到三萬元。這樣的小型加工點一般人都開得起來。
記者:按你的說法,從這樣的"小作坊"起家,到現在的規模,你覺得其中的關鍵在于什么?
周:我覺得產品質量是最關鍵的。我們生產的產品品質在國內是絕對一流的,與國際上的涂料品牌 相比也毫不遜色,這是我自始至終都堅持的一個原則。如果不能保證產品質量,合作一次就很難再繼續。
記者:經商的人經常說的一句話:不懂行的不做。你當時并不懂涂料技術,也沒有這方面的經驗,為什么就敢于去選擇呢?
周:很多人在開始的時候總是很謹慎,結果往往錯過了機會。黃光裕的作風是只要有三分可能就去做,我個人比較贊同這個觀點,邊做邊改。如果任何事情都要做幾個月的規劃,等到去做的時候,已經變了樣,又該重新做規劃了。而且當時我與合作方簽訂合同的時候,我是個人投資,他們就對我很關照,我想這也是一個機遇吧。
記者:企業辦起來了,一切都順利嗎?
周:不是很順利.
記者:能不能談一下開始的艱辛呢?
周:剛開始的時候,沒有市場,沒有客戶,我自己聯系用涂料的客戶,每天都要跑幾家,有時候就在那里等著?h里的還好,省城的需要車費,所以我每次去都盡量多走幾家,午飯都顧不上吃?删瓦@么走下來,一家也沒有談成,整整一個月了,我一無所獲。我心急啊,整夜睡不著。建廠的錢雖然不多,可當時是我家幾乎全部的積蓄,F在想起來還忘不了,太難了。跑了一段時間我不在出去了,我開始思考,問題究竟出在哪呢?我擁有國內一流質量的產品,價格也比同等質量的產品低的多,可我為什么沒有市場?市場怎么會拒絕高品質低價格的產品呢?"不信任",是工程方不信任我的產品質量而不接受我。
我總結出了不接受我的原因,我豁然開朗。其實有些事情感覺很難,但只要你找到了原因我相信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我改變了策略,我不在直接四處游說去推銷我的涂料,我選擇了幾個正需要涂料的開發商后,我采用產品直接對比的方式與他們談合作,我和他們說,你們可以找市場上任何一個品牌的產品,我可以和他比質量,而價格我只需要他們的一半就可以了。經過幾輪的比較,在事實面前我終于成功了,我獲得了幾個在當時對于我來說是非常大,也是非常重要的工程。在當時創業階段來說,我成功的走出了第一步,也獲得了可觀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