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結婚潮帶動家裝行業,家裝行業也逐步進入旺季。家居裝修有一個別稱——“遺憾工程”。近日,記者從江蘇省消保委獲悉:去年全省涉及家裝及建材消費投訴總量居高不下,達到1000多件。其中質量、合同、價格消費糾紛分列投訴榜前三位,其中質量糾紛再次“榮登榜首”,占了整個行業投訴量的74%。對此記者采訪了相關人士,列出了家裝中所遇到的陷阱。
陷阱一:報低預算單,通過施工增項變相加價
張氏夫婦買了新房,經過反復對比,兩人選擇了一家報價相對便宜的品牌家裝公司?梢婚_工,夫婦倆卻發現,工程實際用料遠高于預算單,電線超了一倍,油漆多了一成,而這些用料都需額外埋單,讓夫婦倆大呼上當。
專家支招:仔細查看裝修項目是否已全部納入預算,簽訂合同時圖紙跟預算要一致,必要時可在合同的預算清單中約定:“設計方案微調的情況下,允許實際用料與預算有5%的偏差,超過該范圍拒絕付款。”
陷阱二:與材料商勾結,抬高材料價格拿回扣
小羅準備裝修,簽單公司的設計師告訴他,公司可以代購材料,不僅質量好,還可拿到批發價?芍,小羅卻發現,設計師推薦的有些材料竟比商場還要貴。
專家支招:有些設計師為拿回扣,以“方便客戶而代購材料”的幌子,與經銷商串通一氣抬高價格。所以在聽了設計師推薦后,不要盲目相信,最好仔細地將其推薦的材料型號、價格等記錄下來,到市場上考察一下,做到心中有數。
陷阱三:隱蔽工程偷工減料,房主多付冤枉錢
俞先生簽訂裝修合同時,注明墻面油漆得用一品牌漆。但實際施工中,原本420元的底漆被調包成了120元一桶的面漆。這種漆作底漆,既不防堿,又不防潮。完工入住后,俞先生家的墻面很快就起泡、剝落。此外,櫥柜、衣柜等木制品與墻體交接面也因沒做防潮處理開始發黑。
專家支招:對于細節和隱蔽工程,業主在簽訂合同中要明確工藝處理要求,并現場監管。有條件的可聘請第三方監理,完工后請專業人士驗收,莫讓裝修公司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
陷阱四:草簽裝修合同,諸多承諾無法兌現
新婚在即,黎先生與一家裝修公司草簽下裝修合同,并口頭約定:除基本硬裝外,公司保證設計師一周到工地3次、免費搬運裝修材料等等。但在施工中,黎先生發現,約定皆沒兌現。由于合同沒有限制,黎先生只能吃啞巴虧。
專家支招:簽訂正規合同文本,把地方標準“家庭裝飾裝修工程質量規范”寫入合同。合同中盡量細化裝修的具體要求,明確裝修工期。
陷阱五:制作假營業執照和資質,騙取定金
金先生通過網絡接洽上一個家裝游擊隊,幾次交流后,感覺還不錯的金先生交了5000元定金,可此后,該公司卻“人間蒸發”了。而該公司的營業執照、資質和負責人身份證等經核實也都是假的。
專家支招:業主選擇家裝公司時首先要看其是否具備施工資質、營業執照、售后服務能力,其次,看其管理是否完善,施工隊伍是否穩定等多方面去了解。
陷阱六:看準買主心切,把優等品調包成次品
陳先生在選購地板時看中了某店的樣品,商家承諾該產品為優等品。急著出差的陳先生匆忙交了錢,貨運到家,也沒開包檢查。出差回來,陳先生發現不對勁,剛鋪的地磚與起初他看的樣品差別很大,不僅顏色深淺不同,還有明顯磨損,顯然是次品。陳先生費盡周折退了部分貨品,但已經鋪設的地板卻無法更換。
專家支招:送貨上門時,需及時開包驗貨,仔細檢查送來的產品是否與選擇的貨品一致;讓商家出具正規的發票,在發票上注明優等品、合格品字樣,以便解決出現的質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