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修旺季一觸即發,眼下又一波建材團購潮洶涌襲來。欲裝修的業主們就像趕集一樣,樂不思蜀。對于團購,有人霧里看花,有人喜在心頭,還有人將信將疑,更有人飽嘗其苦。不管是哪種情況,人們最初被團購吸引的一定是價格。“低價低價再低價”,價格一直是團購的殺手锏。
可是,團購發展到現在,多少有些變味了。如今參加團購的不一定非得是“團”,單獨的個人也可以購買,成為了一種特殊的零售渠道,團購價格有時還比不上商家促銷價優惠。當能團購的地方越來越多,團購的“低價”越來越普遍,團購的“低價”也就變得空洞洞了。下面幾段文字就是講述了幾位網友的親身遭遇。
買了“優惠” 服務卻不翼而飛
張先生計劃為居室裝一扇多功能防盜門,不久前在一次團購中訂購到了心儀的名牌貨,價格也令他很滿意?伤拓浤翘欤3名送貨工把防盜門往家門口一放,就走了。張先生立即打電話給商家。對方卻毫不客氣地回答:“這么優惠的價格,當然不包括油漆、安裝費和售后服務,要想得到全套服務,再加500元!睙o奈,張先生只能再花錢請人將門裝上。
商家毀約 分解團購團體
劉女士先前跟其他11名團購伙伴與某品牌櫥柜達成協議,以9折價格購買,對方答應附贈價值500元的拉籃等配套產品。支付定金后不久,商家來電通知,因訂單太多來不及生產,只能先滿足部分人的需求。若想按時安裝櫥柜的,須加付2000元,且不送贈品。因為涉及自身利益,有的人選擇了加錢,使得團購力量被分解,集體利益沒有得到保障。
高價團購 上了“托兒”的當
李先生前些天參加了一場團購,訂購了某品牌的瓷磚,但是事后他在建材市場上發現,同類瓷磚的市場價比自己的團購價還低;貞洰敃r,這才醒悟自己是遇到“托兒”了。當時李先生在該瓷磚展位前猶豫不決,聽到兩名參與者在一旁議論:“這個品牌難得有這么低的折扣,一定要抓緊!”兩人還當場簽訂合同、支付定金。于是,李先生也動心了,當場簽訂了訂購合同。
當然,這些網友的遭遇并不能表明團購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也不能否定團購的巨大實惠,只是,我們的消費者在做出決定前,一定要謹慎選擇!
買“優惠的產品”,不買“產品的優惠”
主辦方通常會在團購活動現場營造極強的購買氣氛,參加者容易失去清醒、理智的辨別和判斷,常常導致沖動消費,買的是“產品的優惠”,而不是“優惠的產品”。比如,有些產品打著“套餐”的旗號,把消費者不需要的東西也一起捆綁銷售。
不被“全場折扣”假象蒙蔽
有些團購現場掛滿“全場×折起”的吊旗,給參觀者極強的低價暗示,但仔細辨別會發現,好的品牌仍是全價銷售,并不參加現場的活動。但是因為先入為主的印象,再加上現場銷售人員的巧舌如簧,還是有很多消費者會買下和市場價相同的產品,失去了參加團購的意義。
充分利用網站的監督作用
當團購產品的質量或服務出現問題時,消費者不妨在向材料商反映的同時,也向網站客服部門投訴,以求能快速解決。雖然團購網站本身與建材商家存在利益關系,但網站最大的資源和價值是網友的口碑,所以網站多數會重視網友投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