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官窯賤過民窯
“就像魔術師吹出的大肥皂泡,在它即將破滅之前,隱隱約約顯現出幾個大字:‘瘋狂的官窯時代’!”著名古陶瓷鑒賞家、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楊靜榮和藝術品市場觀察家金石如此點評2007年陶瓷藝術品市場。
翻開2007年全國各地大小拍賣公司的圖錄,官窯產品顯然是陶瓷藝術品拍賣的主流。但這里所說的官窯,實則多為現代仿品。據粗略統計,2007年全年國內上拍的各類官窯瓷達11000余件。兩位專家認為,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數字!
“2007年首次出現以下特點:一是官窯瓷總體數量達到歷史
|
楊靜榮則表示:“官窯瓷以皇家貴族定制、數量少、做工精細等特點而名貴,官窯瓷的主體部分被收藏于北京故宮、臺北故宮、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幾處。八國聯軍搶走一部分,流落民間的乾隆以前的官窯精品最大存量不過三四千件,也不會像普通商品那樣廣為流通,哪來的每年數以萬計的官窯瓷?”
根據網上統計數據,全國收藏有五大名窯、元青花、釉里紅、明清官窯瓷器者,竟達30萬人左右。楊靜榮說,北京故宮博物院作為世界收藏中國陶瓷最多的博物館,其陶瓷品總數也不過才35萬件。如果五大名窯、元青花、釉里紅、明清官窯瓷器存世量像拍賣品那么多,那就是歷史上的一個大笑話。
兩位專家認為,官窯瓷器從整體上看在2006年就開始一路下滑,至2007年出現更大下跌,泡沫開始呈現破滅趨勢。
而縱觀2007年藝術品陶瓷市場,且不論真假,整體交易額仍不低于2006年,仍繼續“繁榮發展”?扇牲c之處在于一部分人上了名窯、官窯的當之后,開始注重真正能夠代表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老窯陶瓷了。開始認真對待那些不知窯口、不知具體時代,卻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有著鮮明的民族和時代特點的古陶瓷。
“像龍泉窯、耀州窯等,甚至名不見經傳的甌窯、漳州窯、永福窯、西村窯、同安窯、洪州窯、壽州、介休窯等。除此之外,還有歷代陶俑、陶瓷雕塑、新石器時代陶器等,早在一個世紀以前就被國外重視,但這些具有歷史價值的藝術品卻未被大多數國人所認識。
兩位專家最后表示,陶瓷器是古代藝術品的主流收藏品,因為陶瓷具有使用年代久、范圍廣、品種多、存世量大的特點。但由于市場的誤導及人們文物知識的缺乏,還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使得陶瓷市場發展扭曲、變形。他們呼吁大家重新認識文物歷史,認識文物藝術品的本源。
建議:物以稀為貴永遠是藝術品市場的一個法則。
錢幣:穩步前進
“2007年錢幣價格的飆升,是2006年強勁勢頭的繼續沖高。民國孫中山背嘉禾金樣幣拍賣價超過600萬元,而金代古幣、孤品天眷通寶折二也拍到134萬元,其實這些都是意料中的事!敝X幣鑒賞專家、《收藏界》雜志名譽總編董大勇說。
董大勇認為,當代紀念幣和金銀幣的購銷是一種單純的投資行為,其目的很清楚:就是增值回報。但歷代古錢幣則不然。首先按學科分類學來說,它屬于考古學的一個分支。古錢收藏是一門邊緣學科,涉及金屬冶煉、書法、美學甚至化學等方面,其歷史涉及四千多年,浩如煙海、博大精深。
“歷代錢幣收藏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與知識蘊含,而古錢本身又是中華悠久歷史文化的實證與載體。它本身帶有強烈而豐富的歷史信息,又有不可再生和不可復制性,是富有中華傳統與國學氣味的一項高文化層次的收藏活動!倍笥抡f。
董大勇看來,很多被“凡是古錢均可發財”觀念誤導的人群已經逐漸從熙熙攘攘的錢幣收藏大軍中退出,現存的錢幣收藏者更趨于理性化,更著重于依靠提高文化素養和專業知識技能來從事收藏活動,他們已逐步成為錢幣收藏的主流。這種狀態已經在2007年前后趨于穩定,是中國錢幣收藏隊伍成熟的表現。
對于2008年或者更遠一些時候錢幣收藏增值前景,董大勇表示樂觀。